如今,汽车避震升级已成为众多车迷的追求。市场上,这类升级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运动短弹簧与OE型运动避震机组合而成的运动套装,另一类则是绞牙避震,其特点在于车身离地间隙可调,且能搭配不同弹簧K值,提供更高的可玩性。然而,无论是选择运动套装还是绞牙避震,都需要根据个人需求和驾驶习惯来决定,并无绝对的高低之分。
1.1 ◇ 运动套装的特点
运动套装由品牌方针对车型优化,具有安装简便特点,但可玩性较低。运动套装避震是品牌方针对特定车型,综合考虑了车重、动力等多方面因素,精心优化搭配而成的。它通常采用运动变径弹簧,并配备阻尼不可调或可调的OE运动型避震机,筒芯有复筒和单筒两种选择。由于这种避震系统的零部件复杂程度较低,与原厂避震套件高度相似,因此安装和使用都相当简便,无需过多操心。然而,它的缺点在于可玩性相对较低,对于那些不具备阻尼调节功能的避震机而言,一旦装车,其性能就基本固定,无法进一步调整。
1.2 ◇ 绞牙避震的特点与选择
比起运动套装,绞牙避震提供多种选择,具备高可玩性,但需专业调整。其塔顶部分就提供了多种选择,如金属鱼眼塔顶、运动强化塔顶配滚针轴承,或搭配转接座恢复原厂塔顶。在筒芯方面,除了基础的单/复筒设计,还有正插和倒插两种选择。尤其是倒插设计,其避震油气壶位于塔顶侧,有助于减轻车辆的非簧载质量,进而提升操控的灵敏度和指向性。
此外,弹簧的选择丰富,既有直卷弹簧,也有变径弹簧,甚至可以前后混搭。弹簧的磅数(K值)同样可根据个人需求进行搭配,但需优先考虑车重以选择最低限度的磅数,在此基础上再选择更高的磅数。
2.1 ◇ 设计与可玩性
绞牙避震在可玩性上相较于运动套装避震显然更胜一筹。绞牙避震提供灵活的设计和丰富的调节模式,然而容易产生操作偏差。绞牙避震的命名精髓在于其避震筒身外壳上的螺纹与锁止圈,它们共同赋予了车辆卓越的车身离地间隙可调范围。这种设计分为“单绞牙”和“双绞牙”两种形式,分别对应着“全长可调”和“非全长可调”的调节方式。
2.2 ◇ 后期微调与保养
然而,绞牙避震的高可玩性也带来了复杂性和后期维护需求。定期维护和微调是确保绞牙避震性能的关键,特别是对初学者而言。新弹簧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自然溃缩现象。此外,车辆负荷的差异、单边车轮通过坑洞的次数和深浅等因素,都会导致四轮车身离地间隙出现偏差。即便是在初次装车时进行了精确设定,这些因素也难免会影响到车身离地间隙的一致性。因此,在二调过程中,车身离地间隙的调节成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
另一方面,避震机芯的阻尼也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而发生变化。这是因为避震机芯阻尼的产生源于避震活塞杆的相对运动。在磨合完成后,阻尼自然会出现变化,此时原先设定的“阀门间隙”可能就不再适用。因此,需要定期进行二调甚至三、四调,以确保绞牙避震的性能和稳定性。
高可玩性所带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塔顶部位。若选用强化塔顶或原厂塔顶,通常不会出现问题,但金属鱼眼塔顶则有所不同。鱼眼塔顶能够轻松地为悬挂提供更大的负倾角调整范围,然而,通过3至4颗螺丝固定的避震器角度,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逐渐松动。因此,需要定期重新拧紧或进行微调,以确保其稳定性。
初学者应谨慎,建议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不要选择过于复杂的改装方案。对于初学者来说,选择绞牙避震可能并非最佳选择。缺乏足够的改装经验,盲目跟风选择一套绞牙避震,可能会陷入无尽的困扰之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