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北汽制造有点意思了。你知道,去年销量数据显示,MPV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大概在8%左右(估算,市场样本少),而新能源MPV也开始慢慢崭露头角。去年我朋友刚买了辆GL8,夸了半天,觉得蜗居里面规整的座椅、万米内旅游的舒服性简直是豪华体验。但我心想:实际上,很多人用MPV,不就是图个空间大、用得实在吗?你要说感受,告诉你一句:我试过几辆MPV,大概发现一个共性——空间说起来很大,实际用起来,最重要的还是能坐多少人和方便使用。
上次路上碰到销售问我:你对锐胜那款新车感兴趣吗?空间大,价格实惠。我笑着问:它怎么能便宜又大?悬架是不是用钢板弹簧?她点点头,我又觉得:嗯,这样设计,成本确实降得快。钢板弹簧是货车和皮卡的标配,因为承载强、耐用,但乘坐舒适度就不敢恭维。你想在人行横道缓速开,那弹簧跳一下的感觉,跟坐在豪华别克GL8里是天壤之别。
这让我产生个疑问:为什么锐胜要用货车用的悬架?我猜估,可能是为了压低成本,跟着国内某些车企的套路一样,把悬架稍微妥协,成本减了,利润就能舍得低一点。其实我以前没细想过这个问题,但现在细思——用钢板弹簧的MPV,明显是为了切入价格战,要在高端家用和商用之间找个平衡,但这个平衡能持续吗?我心里其实没底,毕竟如果乘坐体验变差,用不了几年,口碑就成了货车开法。
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锐胜M8的尺寸——车长5317mm,轴距3200mm。有意思的是,空间表现还算可以,比传祺的M6稍微宽敞点,但我翻看到一个细节:它的后悬架还是钢板弹簧。我心想:这车既想家庭商务两手抓,又想成本最低,就像在拼命搞平衡木,真难。人们在听到钢板弹簧这四个字时,几乎就知道乘坐舒适就别指望了。
你问:那它的动力是不是用第三方的标准配置?这是个明白事理的套路——用成熟供应商的动力系统,能快点推上市场,省心省力。问题是,这样一来,锐胜的动力和悬架,算不算是新技术,更像拼装货?就像把不同品牌的积木拼成一个模型——看上去很棒,但实际上没有自己的魂。你说,谁会买一台车,心里想的其实是:它能不能跑、能不能耐用?而不是科技水准。
我还想起之前跟修理工聊天,这车的零件多快能到货?维修方便吗?他摇了摇头:快倒是快,但也得看店里存的配件,懒得研究微小技术。这也是个事实:新兴品牌要建立起货真价实的品牌认知,不只是爆出造型和配置,更在于售后和零配件供应链做得顺畅。
这让我想起,锐胜的规划——2025到2027年抢占市场,2027到2030年迈入主流阵营,2030年要站在MPV的巅峰。天啊,这野心不小。我觉得,要是真的能实现,还不如说就算成功一半,也算个奇迹。否则,就是个口号多、实际难的坑。
但是我又知道,市场竞争很激烈。别的品牌都在挖空心思降价堆配置,利润这东西,谁都想挣得多点。锐胜要想靠价格打出差异,只能舍得亏点,但久了不行啊。这么多工厂、供应链、制造工艺,什么时候能真正拿出差异化来?还是那句话:造个差异,成本要追加,利润也得有底线。吸引的可能还是中小企业主和部分家庭用户,但他们更在乎实用和安心,不太会被高配置、智能体验折服。
说起智能,我还真觉得锐胜这款车,智能配置没啥大惊喜,倒是空间和价格吸引。跟极氪009、小鹏X9那些比,真的差一大截。别误会,我不是说它不行,但毕竟不是互联网+加持的车。用了第三方动力和悬架,明显是省事省钱的策略。你看,很多新品牌都走这条路——装配线上的拼装车。
我在查官方资料,看到锐胜的目标——2025年内全力抢市场,然后逐步迈向行业主流,最终干到领导者。说实话,我觉得这个时间表太紧了。难度大不说,竞争对手都不是吃素的。你想:他们真的搞得清未来会怎样吗?还是说,这就像当年一些创业者抱着努力就能赢心态,拼了命去追市场份额,实际上没有一个清晰的差异化策略。
品牌信任那个事,是真难为新车企弯的弯道。你用GL8接一个客户,他眼睛都亮了。用锐胜,一开始可能硬要靠空间大、价格低刷存在感,但人家心里还得在想:这车是不是靠谱?这不就像挑拣水果,外表好看但果实是不是甜,要试试才知道。
我还发现一段小插曲:有人爆料说,锐胜M8的后悬架依然是钢板弹簧(可能只是基于之前的配置推测)。我瞬间想到,货车的悬架,不就是用钢板弹簧的那套?这让我觉得:用这么低成本的方案,是否意味着瞄准的用户就是那些不太关心驾乘体验的工地工人或者企业批发?我不知道,这是猜测(不确定)。但你说,像这种用钢板弹簧的悬架,这样的被动设计,是不是会逼着用户很快就转向配置更合理的竞品?毕竟,国内不少消费者对行车质感很敏感。
而且,动力用套娃方案也是个风险。买个成熟的供应商的发动机、变速箱,省心省力,成本最低,但可以形成所谓的护城河?我觉得这个护城河就像盖了个大水泥墙——廉价劳动和规模效应固然可以,但要你真正靠技术领先立足,似乎还差那么点意思。你不会期待,这样就能永久不被追赶吧。
锐胜未来能走多远?我觉得它最多可能在10-15万元区间,靠空间和价格混日子。能不能冲到更高档次?可能难。它的目标——赶超,要稳扎稳打,慢慢积累口碑。但这个市场,绝不会轻松。你看,拥有信誉和身份的MPV,几乎是买辆车,买个面子。你想,商务用车如GL8或星海V9,不只是功能,更代表一种信用。锐胜能不能在这里入局还得看时间和体验的累积。
说到底啊,锐胜就像个在拼命做出差异的新人,试图用空间和价格博得一席之地。但是,品牌信任不是靠嘴炮堆出来的。要把空间大、性价比高的标签变成信誉标志,得经历个漫长的过程。它的挑战不是技术或设计,而是在于要不要用时间换信任。
这让我问:我们真的知道,未来的MPV会变成什么样子吗?或者说,这个细微的小细节——比如后悬架还是钢板弹簧——会不会成为炮灰,最终消费者还是会向更舒服的车型转移?又或者,这一切都只是市场上的合理选择 ———— 除非,突然出现一个颠覆我们认知的黑天鹅。
你会不会觉得,这个行业其实很像一场没有硝烟的?品牌、技术、价格……每个环节都像走钢丝,谁能稳住,就是赢。反正我每次在路上看到新车,总会忍不住揣测:到底是谁写的剧本?我们还能在哪个点找到真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