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连续九次上涨 助力三大动力齐头并进

2025年九月的中国车市再度掀起波澜,上汽集团交出一张让人侧目的答卷,单月接近44万辆的销量数字像一道闪电劈进行业视线,增长势头不仅稳健,还带着明显的加速感。 这个月的亮点,不止于数字本身,更在于背后的结构性支撑: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和海外市场三股力量协同发力,成为当前增长的三条主线。

自主品牌的劲头最为明显,成为上市公司业绩的核心驱动。 单月27日的销售数据里,自主品牌贡献出近29.4万辆,同比增长超过50%,而1到9月累计204.4万辆,同比提升约29%。

上汽集团连续九次上涨 助力三大动力齐头并进-有驾

这意味着上汽的总销量中,自主品牌占比稳定在六成上下,换句话说,市场每卖出三辆上汽汽车,几乎就有两辆来自自主品牌的产品在前线销售。 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自主品牌的利润点正在从价格战走向品质化竞争,消费者对自主系车型的认可度在持续攀升。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堆叠,而是品牌力、车型力和服务力叠加后的综合成果。 新能源板块的动能同样强劲,成为年度增长的新引擎。

九月的新能源销量接近20万辆,环比和同比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且创下历史新高。 1-9月累计销量超过108万辆,增速维持在四成以上,新能源转型的步伐显著提速。

背后是技术迭代的不断推进:更高能密度的电池方案、更高效的电控架构,以及更快的充电体验,使得新能源车型在场景适配、成本控制和用户体验之间实现了更好的平衡。 MG4、智己等关键车型的市场表现,成为新能源板块持续释放潜力的直接注脚。

海外市场的扩张也呈现出稳定而有力的态势。 九月海外销量达到10.1万辆,同比增速超过12%,1-9月累计76.5万辆。

上汽集团连续九次上涨 助力三大动力齐头并进-有驾

欧洲市场对MG品牌的放量尤为明显,交付量突破22万辆,位居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前列。 这种全球化布局的成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同区域建立差异化产品线、形成本地化售后体系和物流网络后,逐步将“全球标准 + 本地化执行”变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如果把这轮增长拆解成一个“产品矩阵”来理解,会发现上汽在产品端的节奏正成为压舱石。 新一代智己LS6、全新 MG4、尚界H5、荣威M7 DMH,以及奥迪E5 Sportback等新车型密集上市,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市场推力。

上市初期的成交数据像爆点一样传开:尚界H5在预售阶段就获得惊人的小订量,首日定单量突破一万辆级别;新一代智己LS6在正式公布价格后,短时间内就引发秒杀般的排队现象;MG4则在上市短短几天内锁单数达到数万辆。 这样的“爆款”频现,不仅体现了产品定义能力的提升,也印证了上汽在市场策略上的精准度。

技术层面的积累与应用,也在这段时间显现为明确的收益。 上汽在新能源领域已经掌握了电池、电驱和电控等核心技术,并在新一代锂电、固态电池以及IGBT驱动模块方面完成全球布局。

MG4搭载的半固态电池技术,更让“十万元级别”的价格带具备了更高的性价比。 智能化方面,集团正在推动从L2到L4的能力跃迁,成为业内少数拥有商用车与乘用车双牌照、实现L4级网联示范运营的企业之一。

上汽集团连续九次上涨 助力三大动力齐头并进-有驾

此外,端到端的智驾大模型已在智己L6车型上落地实现量产。 安全方面,集团制定的高于国标30%的安全标准,以及对“魔方”电池进行的极限测试,都在向市场传达一个信息:在安全性、稳定性与可靠性之间,上汽不愿妥协。

改革的力量也在逐步兑现。 自2024年下半年起,上汽对组织结构进行了一轮深度调整:成立大乘用车板块与上汽商用车,实现在产品定义—开发—生产—销售的全链路打通。

这一改革让决策的速度和执行的力度显著提升。 借鉴业界的成熟方法论,相关流程被精简并敏捷化,产品化周期被进一步压缩,市场对新产品的响应也变得更为迅猛。

与外部伙伴的协作也在加速,尚界H5与华为的联合开发把智能座舱和制造能力结合得更紧密,预售阶段的火爆证明了这种协同的市场前景。 质量管理方面,董事长在质量月大会上强调要对标更高水平,确保在舒适性与智能体验上形成持久竞争优势。

全球化布局的深化,是上汽坚持不变的基底。 所谓的新四化策略,正是在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和国际化四个方向上持续发力。

上汽集团连续九次上涨 助力三大动力齐头并进-有驾

海外市场的区域化策略已经落地:欧洲、北美、南美、澳新、东盟等地的市场分层清晰,形成了以欧洲1个面板、五个区域各自具备五万辆级的格局。 通过建立区域化的产品档案和分级标准,上汽的产品更容易在全球不同市场获得用户认同。

这种本地化与全球化并进的策略,正在帮助企业将全球用户的需求变成可执行的设计与制造任务。 在疫情后时代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上汽的“新四化”与全球化策略并非空喊口号,而是在持续的技术积累、跨界合作与组织改革中逐步落地。

与华为的深度协作、固态电池技术的应用、智能网联大模型的转化,以及以用户为中心的全链路体验,都像多条线索共同绘制出企业未来的地图。 44万辆的单月销量,看似一个阶段性的高光数字,实则是多方位协同的结果,也是对下一轮竞争的信号灯,提示市场:路还很长,挑战也在增加。

在此背景下,行业内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往往不在于某一项技术的绝对领先,而是在于这套系统性能力能否持续迭代、能否落地到不同区域的用户场景中。 未来的路,是更智能的座舱、更高效的电池、更安全的强化底盘,以及更灵活的全球供应链。

谁能把这三件事做成一体化的用户体验,谁就能在下一个周期里真正掌握话语权。 对上汽而言,44万辆单月销量不是终点,而是下一轮竞争的起点。

你觉得,在当前的全球汽车格局中,上汽未来最需要强化的环节是哪一个?是更深的本地化落地,还是更大力度的技术自研与开放协同?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