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车输给电车不可怕,可怕的是,围墙被轻松绕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就是那些我们从小听到大,如雷贯耳的外国汽车品牌,怎么感觉这几年突然有点跟不上趟了?

就好像一个武林高手,勤学苦练了一辈子剑法,把一招一式都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结果江湖上突然流行用枪了,你剑法再好,也挡不住人家在百步之外扣动扳机。

现在汽车行业里正在发生的,就是这么一个让人既兴奋又感慨的故事。

我们得先说说以前的汽车世界是个什么样。

油车输给电车不可怕,可怕的是,围墙被轻松绕过-有驾

在过去一百多年里,造一辆好车,尤其是造一辆性能出色的燃油车,那可不是件容易事。

这里面门道太多,技术壁垒高得吓人。

打个比方,德国大众集团有一款非常有名的发动机,叫EA888,很多我们熟悉的奥迪、大众车上都在用。

这台发动机可不是简单的一堆零件,它背后浓缩了两千多项技术专利。

光是一个叫做“缸内直喷”的技术,就是为了让汽油烧得更充分、动力更强,人家就设计了足足四十七道“关卡”,你想模仿或者绕过去,几乎不可能。

这就像人家修了一座迷宫,你连地图都没有。

这还只是发动机。

再看汽车的传动系统,比如四驱。

以前我们的一些国产品牌想要给自己的SUV装上一套像样的四驱系统,提升一下越野能力和行驶稳定性,很多时候都得向一家叫博格华纳的美国公司购买技术。

每卖出去一辆带有这套系统的车,就要付给人家差不多三千块钱的专利费。

这笔钱,最后还是得消费者来承担。

油车输给电车不可怕,可怕的是,围墙被轻松绕过-有驾

从发动机、变速箱,再到底盘调校,燃油车的三大核心部件,每一个领域都布满了欧美日韩这些老牌汽车强国埋下的“专利地雷”。

我们的汽车工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像是在一个别人制定好规则的场地上比赛,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踩到别人的专利,既要花大价钱买技术,又很难真正掌握核心的东西。

这道由专利和技术积累筑成的“高墙”,曾经让我们觉得遥不可及。

然而,电动汽车的出现,就像是那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玩家,它根本没想着去爬墙,而是直接在墙边开了条新路。

燃油车最核心、最复杂、最引以为傲的是什么?

是内燃机和变速箱的精妙配合。

汽油发动机这个东西,它的力气输出不是恒定的,在低转速的时候没劲,要到某个转速区间才能爆发出最大的力量。

所以它需要一个好搭档——变速箱,通过不断地切换档位,来保证发动机总能在一个比较舒服、高效的状态下工作。

为了把这两个部件调校得天衣无缝,工程师们耗费了无数心血。

但是电动机完全不一样,它是个“直性子”,从通电那一刻起,就能立刻输出最大的扭矩,也就是最大的力气。

它不需要像发动机那样慢慢“悠”起来。

油车输给电车不可怕,可怕的是,围墙被轻松绕过-有驾

这就导致了一个颠覆性的结果:那个结构复杂、专利密布的变速箱,在电动车上一下子变得没那么重要了,甚至很多电动车根本就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变速箱。

你看,人家根本不去研究你怎么把变速箱做得更平顺,而是直接釜底抽薪,让这个部件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再举个例子,奥迪的quattro全时四驱系统,是车迷心中的“神话”。

这是奥迪花了四十年时间,用精密的齿轮、传动轴这些纯机械部件打造出来的艺术品,能让车子在雨雪天里开得特别稳。

可是在电动车上实现四驱,就简单多了。

只需要在车子前后各放一个电机,然后用一套聪明的电脑算法来控制。

电脑可以在千分之一秒内判断哪个轮子打滑了,需要多一点力,哪个轮子抓地力好,需要少一点力,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都比纯机械的结构要快得多、准得多。

曾经被奉为圭臬的机械奇迹,其核心功能被几行软件代码给轻松实现了。

这就好比你还在钻研算盘怎么打得又快又准,结果人家已经用上了计算器。

当传统的技术壁垒被绕开后,我们的中国车企立刻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开始在新的赛道上建立自己的优势。

这场变革,本质上就是一场“换赛道”的比赛。

油车输给电车不可怕,可怕的是,围墙被轻松绕过-有驾

当别人还在纠结发动机的热效率怎么再提高一个百分点的时候,我们把主攻方向放在了电池上。

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把能量密度做得非常高,同样大小和重量的电池,能让车跑得更远。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安全性做得特别好,做过一个很极端的“针刺测试”,就是用一根钢针直接把电池戳穿,它都不会起火爆炸。

这种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和续航能力,正是老百姓最关心的。

凭借这些硬核技术,如今全球超过百分之六十的电动车动力电池,都是由中国公司生产的。

而且,在电动汽车相关的专利申请上,根据2024年的数据,中国也已经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

我们在电池管理、智能驾驶算法这些全新的领域,建起了我们自己的“护城河”。

比技术路线变化更深刻的,是整个产业链和造车理念的重塑。

你现在去看一辆像蔚来ET5这样的新车,它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完全是机械素质了,而是它的“大脑”。

车顶上小小的激光雷达,配合车里高性能的英伟达Orin-X芯片,让车子有了感知世界和思考的能力。

更神奇的是,车主可以通过手机上的一个APP,随时调整车子悬挂的软硬,想让它开起来舒服点,还是运动点,动动手指就行。

油车输给电车不可怕,可怕的是,围墙被轻松绕过-有驾

在过去,一套底盘的调校风格,是车子出厂就定死的,工程师可能要花上两三年的时间才能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而现在,通过软件的在线升级(OTA),几个月甚至几周就能给用户一个全新的驾驶感受。

在合肥的蔚来工厂里,工人们组装一套电动车的动力系统,所花的时间比组装传统的发动机和变速箱要缩短百分之七十二。

这种生产效率上的巨大优势,让过去几十年积累的所谓“老师傅工艺”显得有些苍白。

有一个场景特别有代表性。

在前不久的巴黎车展上,一位头发花白的德国博世公司的工程师,长时间站在比亚迪的展台前,抬头仰望着那台可以原地掉头、甚至能像船一样在水里开的“仰望U8”。

博世是全球顶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是传统汽车工业的基石。

这位工程师的眼神里,一定充满了震撼和不解。

当他们的团队还在实验室里为发动机的性能提升零点零几秒而努力时,中国的工程师们已经在发布会上展示5分钟充电跑400公里的快充技术了。

这已经不是在同一个维度上的竞争了。

所以说,那些传统汽车巨头们今天面临的困境,与其说是输给了对手,不如说是被一个全新的时代轻松地绕了过去。

他们花费了百年时光和无数资金建立起来的专利高墙,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新浪潮面前,突然变成了一道无人问津的摆设。

当路边的加油站越来越多地被充电桩所替代,当引擎的轰鸣声逐渐被安静的电流声所覆盖,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个属于燃油车的时代正在缓缓地落下帷幕。

这场变革最让人感慨的地方就在于,它证明了有时候,最坚固的堡垒,恰恰是从内部,或者说,是从一个你意想不到的方向被瓦解的。

那些曾经代表着工业桂冠的专利证书,它们所承载的辉煌,正在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