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行业里感受到的一个微妙变化,大概是,去年上半年新车销量涨得猛,到年底突然见到一些品牌打折促销,市场开始变得有点理性。这其实挺符合逻辑——你一边听说芯片、供应链出了点问题,一边又看到很多车企推新,尺寸变大,配置升级。说白了,越往后,车型的硬件都在往高端靠逼。
我那天早上在车间溜达,正好遇到一个销售兄弟,他叼着口香糖:现在这市场,要想冲出个头还是得靠料多、空间大。但我心里在想:空间虽好,可你也得考虑到供应链的难题,比如激光雷达的成本一直在涨,去年看到激光雷达供应正常时,价格还在每台几千块,估算(体感不太准)目前涨到六千了。你说这成本扩了,硬件配置还能保持原样?怎么做到既不涨价,又不损失利润?这就像拼拼图,少了一块该怎么办?也可能,车企将依靠软件算法弥补硬件的不足——或者说,软件这块就变得更重要吧。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很多厂商在追求智联网时,控制芯片的占比逐渐飙升。就像我们做菜,调味料能决定味道,但底料还是得稳。备料(硬件)慢慢变得贵了,比方说传感器,原来几百块一组,现在都要一千上下了(这段先按下不表)。那会不会硬件创新空间被限制?但另一方面,像特斯拉一直强调软件定义车,它们能用软件升华硬件的局限,或许这也是一种套路——先把硬件做得够用,再靠软件打天下。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怎么说呢,像我们平时翻车友会的帖子,大家讨论空间、动力、配置时,话题往往偏向感官感受。其实我心底暗想:这个空间和动力的比拼,才是真正的硬仗。举个例子,去年接触的一款合资SUV,标配1.4T发动机,感觉就像开拖拉机。新款车型加入了混动系统,似乎动力匹配得更聪明了(这点我还没搞明白,反正感官上,油门反应更灵敏了些)。但实际体验后会发现,依旧有些硬件挂不起软件的梦想。
我有个疑问:越是技术硬核,越要花钱吗?比如AT激光雷达,能实现高速NOA,可用在大城市疏导堵车,但它的售价至少比普通雷达高一两倍。有人会觉得,花多点买个智能棒棒糖值不值?也不全是值不值的问题——更像是,每个人心里有个底线,这个底线不同。像我认识的修车工,他就吐槽,现在车越开发越软绵绵,修起来没以前耐操,但成本上去后,车企又不愿降价。这是不是一种只赚不亏的算计?还是说他们真在为了技术进步打拼?我没细想过。——磷酸铁锂电池的价格,今年确实便宜了不少——这点我比较肯定。
再说到个实际用车场景,最近我试着别在城市里跑多了,也算是日常验证一下。负责任讲,攒了个心算:百公里油耗差不多在6.5到7L,电的话,一公里的电成本大约1元左右(都在估算范围内,别太较真)。如果长途跑,纯续航比起之前,差不了多少,也不至于跑丢。不过我心里还是有个疑问,万一硬件出现故障或技术落后,维修难度会不会变大?反正市场上的车型,都在硬件用料上搏命。在这个硬字后面,又藏着多少功夫我真不太清楚。
朋友前段时间跟我提起:我觉得,现在很多新车都像买手机,配置越堆越多,但用得上吗?我也有点烦——花了钱,还得看人能用得懂不懂。比如中控大屏,技术再炫,也不如那次我在朋友车里玩到的AR导航直观。其实我在想,这种体验感的提升,和硬件堆砌相比,是不是更划算?未来会不会更注重软件优化,让车变得更懂你?说实话,这个我还真没想明白。
这和买车时的心态有关——预算、空间、驾驶感受,像拼图一样拼起来。有时候我觉得,买车这事,不就是个生活的隐形术吗?每次试驾完,我都会想到:这辆车能不能陪我走一段长远的路?它是不是会变成我生活里的伙伴或者压力源?而我自己,又在变成全家出行的搬运工时,逐渐惯了选择的权利。还是要看那个细节——比如一台车的门开的声音,是不是让我觉得踏实——这才算走心。
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车,搞不好会变得像家里沙发一样,既能坐得舒服,也能一键变智慧家?这点我没想过透,但期待某天能看到一辆你想象中的车。或者,下一次试驾中,突然会被某个小设计惊到——心里最喜欢的,还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暖,比如一次车载冰箱自动打开的小细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