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摩托车赛事舞台上,欧美日品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品牌想要突围绝非易事。而就在法国马尼库尔赛道,QJ Motor 带着全新 SRK 800 系列赛车高调亮相,宣布进军 WorldSSP Challenge 锦标赛 —— 这究竟是一次勇敢的尝试,还是我国摩托车品牌技术实力的真正突破?
此次 QJ Motor 派出的全新赛车,分为 SRK 800 RS 高性能款和 SRK 800 R 基础款两个版本。驾驶它们征战赛场的,是意大利车手拉斐尔・德・罗萨与芬兰车手尼基・图利,两位车手都有着丰富的赛事经验。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款新车的研发并非凭空而来,而是融入了 QJ Motor 过去两个赛季的实战经验,真正践行了 “以赛促研” 的思路。毕竟,赛道上的每一次加速、每一次过弯,都是对车辆性能最严苛的考验,这样打磨出的技术,最终还会反哺到量产车上,让普通消费者也能享受到更好的操控性和可靠性,这不正是车友们期待的 “赛道技术民用化” 吗?
光有清晰的研发思路还不够,硬核的配置才是赛车的底气。在轻量化与刚性提升上,SRK 800 系列全系采用全铝合金车架及前叉,其中 RS 版的前叉轴销还能调节,这样的设计不仅减轻了车身重量,还增强了刚性,让车辆操控更精准,轮胎磨损也更均匀 —— 要知道,赛道上每一丝操控精度的提升,都可能影响最终的比赛结果。
制动系统方面,新车搭载了大名鼎鼎的布雷博制动卡钳,这意味着在高强度驾驶下,车手能感受到线性的制动脚感,不会出现制动衰减的情况,这份 “踩下就有” 的信心,对车手来说有多重要?
为了进一步优化性能,QJ Motor 还在细节上做了不少减法:燃油箱、后链轮、后制动盘等部件都进行了减重,通过优化重量分布,让车辆的加速和过弯表现更出色。
空气动力学设计也没落下,贝纳利为新车打造了全新空气动力学套件,既能降低风阻,又能增强高速稳定性;中央进气口和更大的空滤提升了进气效率,再加上重新调校的燃油喷射和进气系统,让车辆在高转速下的动力输出更顺畅。而 RS 版作为高性能款,优势更明显:超轻量级赛道轮毂减少了车轮附近的重量和旋转惯性,过弯响应更快;大量钛合金部件的使用,更是让轻量化做到了极致。
如果说硬件是基础,那赛道版专属调校就是让性能 “活” 起来的关键。悬架与转向系统上,新车后悬采用平板式连杆与可调节拉杆,前叉转向压板不仅轻量化,偏距还能调,这样的设计能适配不同赛道条件和车手习惯,减少车手长时间驾驶的疲劳 —— 毕竟,一场比赛下来,车手的状态和车辆性能同样重要。
传动系统也进行了升级,换挡稳定性和传动效率更高,摩擦损耗更少,确保动力能直接传递到车轮,不会出现 “动力发虚” 的情况。最直观的提升当属动力,发动机动力增加了 5 马力,这让 SRK 800 的动力参数已经追平同级别竞争对手,在直道末端的竞争能力也随之增强 —— 从 “跟跑” 到 “并跑”,这 5 马力的提升背后,是多少研发人员的心血?
对 QJ Motor 来说,赛道从来不是单纯的 “秀场”,而是产品性能的 “试金石”。通过参加 WorldSSP 这样的国际赛事,品牌能在真实的高强度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升产品力。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国际赛事经历,能帮助 QJ Motor 完善 “研发 测试 迭代” 的链路:赛道上获得的经验,不仅能提升赛车性能,还能反哺国内研发,形成 “国际赛事打磨技术 + 国内市场落地产品” 的 “两条腿走路” 战略。这种脚踏实地的发展路径,不正是我国制造业从 “中国制造” 向 “中国智造” 转型的缩影吗?
从过去两个赛季的积累,到如今新车动力追平国际对手;从 “以赛促研” 的思路,到 “两条腿走路” 的战略,QJ Motor 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我国摩托车品牌曾经面临技术壁垒,但现在,越来越多像 QJ Motor 这样的品牌,正通过赛道实战打破壁垒,用真实的技术进步赢得尊重。
对车友们来说,看到国产赛车在国际赛场驰骋,或许不只是期待一场比赛的胜利,更是期待未来能在量产车上,感受到这些来自赛道的技术魅力。你觉得这款 SRK 800 系列赛车,能在 WorldSSP Challenge 锦标赛中取得好成绩吗?你又最期待哪些赛道技术能早日出现在量产车上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