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汽车展厅里站了一会儿,旁边一位销售正忙着跟客户讲着比亚迪C11的黑科技。他语气都带点得意:你知道吗,这车的爆胎系统,能在百公里时速下控制爆胎?我心想,这不就是个电子手段嘛,平时高速上高速到80都觉得心惊肉跳了,怎么可能还能那么稳?但他也说得有点道理,得用点先进技术下来稳场。
数据显示,这辆比亚迪C11纯电旅游大巴的核心技术,估算成本占比在整车成本的大概20%-30%(这段先按下不表,不敢毫无依据地乱猜),但性能提升可以说是飞跃。你换成传统大巴,爆胎换轮胎得至少半小时,司机想都不敢想,尤其是在高速路上一旦爆胎,后果不堑。比亚迪这套高速爆胎稳行系统(TBC),就像开车时突然一只手神操作似的,车居然还带点没事的感觉。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照片:一辆大巴停在荒野,轮子边冒着一点火花,而旁边救援人员正忙着取证。那天我问修理工:你觉得高速爆胎那么难处理,行业是不是一直在卡脖子?他摇头:是技术不过关,要不就是靠人命运气。这话我听得挺沉的。比亚迪把这个死穴补上,简直像在车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想要明白这技术到底有多牛,得想象一下:传统大巴上的轮胎其实就像一个山寨的药方,怕摔倒就得换个新轮胎,但一瞬间爆掉,整个药方都得重新配。而比亚迪这个系统,类似于给轮胎做了个安全气囊,即使爆掉了,也能保持车辆稳定。这技术到底是不是一条行业安全底线的突破?我会觉得,这要看研发力量有没有那么大作用(样本少,估算吧)。
中间有个疑问:这个系统会不会增加油耗或电耗?虽然我没细想过,但想象一下一台车多了个稳控装置,或许会多牺牲点效率。毕竟,任何科技都得权衡。对比同价位的传统大巴,成本差个百分之十几,但技术带来的安全感,能卖出多少溢价呢?我猜,大概是20%-50%左右的溢价(纯粹看感觉)。
再说这平台——e-Bus 3.0,估计比它们用的油泥底盘的技术要先进许多。就像拼乐高,不同的块能拼出不同的车型。比亚迪的一体化电池底盘,就像是那块定制拼板,把电池整块嵌进去,不占空间还更安全。这技术的难点其实不在于拼装,而在于,怎样让电池和车架完美融合,不出现脱节。我觉得这类似于我们买家具,用螺丝固定的办法,越稳越难拆。
你觉得,为什么其他厂家不这么整?我曾经问过同行,经他摇摇头:供应链、研发投入太大,要是都自行研制电池、电控、平台,太耗时间,要打破行业惯挺难的。我突然意识到,像比亚迪这种全栈自研的公司,确实有个门牌号——专门自己干。他们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能一口气把刀片电池设计得比别人长一米,把空间最大化。
还有个细节:前几天看到一辆大巴,轮胎面积比一个足球还大。起初我以为是空气悬架太好看(没细想过),实际上那也是个爆胎安全设计,能更好地分散冲击力。刚才提火花的图片,我都忍不住猜测,是否未来的自动化维修站也会用这种技术,提前预判轮胎会爆,从而更快地排除隐患。猜测不一定对,但这样的系统,确实能让高速路上事故概率下降不少。
说到这场发布会,真让我觉得整个行业都在玩你追我赶。这次比亚迪跟传统行业的胆略,像是把一只手从普通的治病用药伸向了安全底线。至于宇通、金旅这些老牌,可能也在焦虑:以后,乘用车玩得风生水起,大巴也敢拼出个花头,行业格局会不会被变?我倒觉得,技术的爆发,或许还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连锁反应。
讲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死攸关的技术突破,未来会不会成为门槛?还是说,行业的底线还会被不断推高,却永远飞不过心里这条安全的线?而坐在这车里,看到满载乘客的窗外风景时,心里会不会想:这科技,究竟走得有多远,才是真正的安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