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霸搞电动重卡,拉来10亿融资,小米顺为和红杉都投了

八成在全球卖出的电动卡车是中国制造的。国际能源署的数2024年一共卖了9万辆,中国公司占了其中的八成。中国国内市场更强劲。今年上半年,电动重卡就卖了8.71万辆,比去年一整年还要多。这种增长速度非常快。

宁德时代的曾毓群说,到2028年,中国一半的商用卡车都会是电动的。这个说法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张。从现在的情况这可能真的会实现。

清华学霸搞电动重卡,拉来10亿融资,小米顺为和红杉都投了-有驾

有一家叫速豹科技的公司,2022年才成立。它的创始人是刘超。他从清华大学汽车系毕业,然后去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学习,之后在大陆集团担任过中国区商用车业务的负责人。很多人都说重卡电动化不可能成功,但是他不相信。他认为,虽然动力、成本和充电都是难题,但这正是新公司的机会。

2021年春节后,他和几个老同事在办公室讨论了一整天。他们在白板中间写下:“做难而正确的事”。并且他们真的去做了。

他们的第一代滑板底盘在2022年完成。2024年4月,“速豹黑金刚”上市,8月开始批量交付。更重要的是,今年9月,他们的新款eTopas600电动重卡在奥地利进行测试。它拉着和奔驰eActros 600同样重的货物跑在同一条路线上,能源消耗和奔驰差不多。奔驰是这个行业的标准。这个结果不是因为运气,而是因为他们坚持自己研发所有核心技术,包括电驱桥、软件和每一行代码。

清华学霸搞电动重卡,拉来10亿融资,小米顺为和红杉都投了-有驾

关于电驱桥,刘超自己说,那是他做过的最难的决定。

当时,没有人敢使用800V平台,碳化硅芯片每片要一万二,价格非常高。如果找供应商,他们要么不卖,要么觉得一个新公司不值得信任。很多专家都劝他不要自己做。

但是他的工程师团队认为他们可以做到。

清华学霸搞电动重卡,拉来10亿融资,小米顺为和红杉都投了-有驾

他最后决定:自己研发。

这个决定是正确的。速豹是新公司里唯一一家自己研发和生产电驱桥的重卡公司。别的公司用的是买来的零件,但它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一个问题是,作为一个新品牌,车又不便宜,谁会买呢?

刘超的回答很坚定:“我不做便宜的车,我做有价值的车。”

他不打价格战,而是依靠实实在在的省电、省时间和耐用性来竞争。

河北一家物流公司的老板开始完全不信,说他不敢用新牌子的车。

刘超直接承诺:“你先试用一个月,如果不好用,我就退款。”

结果是,45天后,那位老板发现车每百公里的电耗低了百分之十以上,跑得也更快。他马上就下了订单,后来又买了一些。

在新疆的情况更明显。去年冬天零下30度,别的电动卡车都不能工作了,只有速豹的车队还在运行。客户半夜打电话过来,非常激动地说:“这才是能赚钱的电动车!”

欧洲的客户更看重数据。速豹直接把车开到阿尔卑斯山,和奔驰的车一起比赛。客户亲自开车,比较能源消耗、动力和智能系统。他们发现,即使软件还没有针对本地进行优化,速豹的能源消耗已经和奔驰一样了。客户就信任他们了。

另外,他们出口的不仅仅是车,还包括一整套服务体系。

关于充电,他们和当地的电网公司合作。

关于维修,他们和物流服务商一起建立服务网络。

如果客户资金不够,他们就和金融机构合作,提供绿色贷款。

刘超说:“出口不是卖产品,而是卖能力。”

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是,他们欧洲业务的负责人是刘超以前在德国公司的老板。两个人合作了十年,互相信任。这样的合作关系是很多公司都希望有的。

现在,速豹已经获得了超过10亿元的投资,很多顶尖的投资机构都投资了他们。但是他们的目标不只是造车。刘超说,他们想成为重卡领域的“安卓系统”。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能让自动驾驶公司、能源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加入进来,一起建立一个生态系统。

有人问他是否担心技术被抄袭。

他笑着说:“他们可以抄袭第一代产品,但抄不了我们更新换代的速度。”

中国的工程师非常努力,这是他们的特点。当别人还在研究如何复制的时候,他们的新一代产品已经出来了。

他认为,未来电动重卡的竞争不在于价格,而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是全生命周期成本。车要省电、少出故障、耐用,因为车停下来不工作就是亏钱。

第二是智能化。不一定非要实现无人驾驶,但要能帮助司机多跑一趟,少花一分钱。

第三是生态解决方案。客户需要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个从A点到B点最省钱、最快、最环保的运输方案。

他提出了一个概念:“蓝色运输”。

这里的“蓝色”代表最佳成本、低碳和超级高效。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如果真的能做到车自己跑、用电少、碳排放低,而且比燃油车更赚钱,那不就是未来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