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众2026款ID.3聪明款正式上市,限时一口价11.9888万元起,续航达到451公里满足日常出行需求

这车一上市,价格区间从11.98万到14.48万,明显针对的还是年轻用户,特别是在城市通勤和周末短途这块。你看,续航451公里,日常上下班基本没问题。实际上,我试算过,开个两三年,电费大概花两三千块(百公里成本估算0.2元/公里,按半年五千公里算),算下来还算划算。

更何况,去年我问个修理工,他说大部分电车出故障的地方,就是电池和控制系统。电池寿命如果能保证8年左右,折算成本其实还可以接受。你说,要是我把电池用到第九年,第五年开始要换一块,心里就有点纠结。这是不是也是行业趋势——电池的耐用性成了核心竞争点?

上汽大众2026款ID.3聪明款正式上市,限时一口价11.9888万元起,续航达到451公里满足日常出行需求-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去年某厂的售价战略,按理说,逼得供应链全都拼命压成本——毕竟利润的空间很有限。所以,新款ID.3除了外观提升,感觉核心还是集中在电池优化和智能点缀,毕竟造车不再是只看硬件,软件调教也变得日益重要。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比如说,ID.3的转向调校是不是更偏向都市轻快?我琢磨过,像它这种车,1700mm宽度在城里停车算正常,但是高速或长途巡航,一点点晃会不会影响体验?同一价位下的竞争对手,比如那款A车,打着高速舒适旗号,可实际上,驾驶手感会更刚一点。

你有没有想过,车钥匙换成无感启动以后,我惯性的反应是不是也在变?以往我还会惯性摸口袋找钥匙,现在手都惯放包里。

上汽大众2026款ID.3聪明款正式上市,限时一口价11.9888万元起,续航达到451公里满足日常出行需求-有驾

一个细节是我记得,厂家说车重控制在1,580公斤左右,但我觉得真正开出去衡量,会不会再重点?转头看一眼车轮和车身比例,像我身边一些朋友,喜欢偏运动的底盘调校,他们会更在意这点,所以这个偏重是不是大部分人开起来的感觉?(这段先按下不表)

曾经被销售说得最多的,除了续航优势,就是智能互联。这个ID.3的中控大屏,我平时用微信控制家里的智能设备,感觉不算复杂,但对老司机来说,调节温度、导航,操作惯是不是已经变得更快了?还是,玩的还是那些套路?

我一个疑问:这样的车型,真的能养成出门一键搞定的惯吗?还是说,电动车虽然在技术上领先,但还需要你一直盯着它?

上汽大众2026款ID.3聪明款正式上市,限时一口价11.9888万元起,续航达到451公里满足日常出行需求-有驾

讲到这我心里暗暗想:要说最麻烦的,还是充电。家里装个快充就很方便,外面就得找充电桩。你会不会觉得,现在的充电基础设施还不够成熟?毕竟,跟加油站比,一站式便利还差点点。

再说,电池的温控系统,你知道吗?其实很像你家里空调控制——要调节室内温度,空调的智能其实也在学你惯的惯。这种学过程是不是某种程度上让车变成了有点脾气的宠物?

你是不是觉得,我这人看车看的太深?有时候,车怎么调教,心情还是第一位。毕竟,未必每次出门都想面对一样的体验。我真的嫌麻烦么?也不全是。只现在在这个级别的电动车,实用性和智能程度越来越像手机了。

上汽大众2026款ID.3聪明款正式上市,限时一口价11.9888万元起,续航达到451公里满足日常出行需求-有驾

说到手机,我觉得,车载系统里那点地图和媒体,和我手机其实差异不是很大,反倒是在驾驶体验上,似乎还差一口气。你有没有注意到,有些车舒适性其实还不如老喜欢的那台哈沃?没细想过,或许,我对新车的期待太高?硬件再先进,能不能归属于你的驾驶感受,才是关键。

(这段先按下不表)

Well,总归一句,ID.3聪明款的出现,是不是意味着,未来城市里的快捷出行会变得更便捷?还是说,到还是得靠司机自己的用心去摸索?我总觉得,车和人的互动,还要再磨合几次,才会更自然。

上汽大众2026款ID.3聪明款正式上市,限时一口价11.9888万元起,续航达到451公里满足日常出行需求-有驾

你猜,像我这样每天看车、琢磨车,是否都在期待那份小巧、智慧和便利的完美结合?如果能把那辆车真正变成能陪你走街串巷的伙伴,是不是就更懂生活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