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召回,辅助驾驶存隐患,高速事故引发讨论

凌晨三点半,检修工地冷得像个自动冷藏柜。一辆小米SU7标准版静静地停靠在路肩,没了白天的光鲜,倒像只蓄意装睡的猫。应急灯还闪着,投下昏黄光圈。警员封锁线外,几位围观的车主讨论着——不是车祸现场,但空气里有种“出事了”的默契。

拥抱智能辅助驾驶,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便捷和安全的双重追逐。可和每次技术进步一样,这门生意夹杂着预期、偶然、运气和人性。前几天,小米汽车召回约11.7万辆SU7标准版,原因无外乎“高速NOA(Navigation on Autopilot,领航辅助驱动)功能存在安全隐患”。你不妨设想,如果你正开着这车,高速上启用了L2级辅助,AI判断出现一丢丢迟钝,场面会有多刺激——你会相信车,还是相信自己?

先把情绪收进去,翻翻这次召回的“说明书”:小米汽车自主备案,11.7万辆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期间生产的标准版SU7被“请回家检查身体”。召回所涉,包括XMA7000MBEVR2、XMA7000MBEVR5以及BJ7000MBEVR2型号的电动汽车。官方口径说得不算绕: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在“极端特殊场景”下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加大了碰撞风险,需要OTA(远程升级)来解决。

这个消息出来,互联网评论区像水煮开的锅——有的说“AI不过如此”,有的夸OTA召回比放一堆螺丝和传感器来得快。身处数据和尸检报告之间,我倒并不意外。技术的生长期,就是bug扎推的青春期,AI的自信和慌张,哪一个都不能全信。

有意思的是,这场风暴背后的一起案例。今年三月,安徽某地一辆小米SU7发生交通事故,小米发声明时特意强调,“NOA已提前预警,司机1秒后接管”。这1秒的长短,不要说量化损失,心理和生理也未必同步:人脑神经反射的“理想时间”,通常在0.3~1秒之间。现实里,很多驾驶员边赶路边回微信,车辆提示“注意障碍”时,手上的奶茶还没咽完。

冷静点儿看,小米官方在技术细节上其实说得很明白:前向防碰撞包括FCW(预警)和AEB(自动刹车),目标识别涵盖车辆、行人、二轮车,AEB生效速度8-135km/h,“不响应锥桶水马动物石头”。换句话说,如果你高速上碰见一只撒欢的山羊,别指望AI送你个及时“急刹”——这是一份赤裸裸的局限清单。

作为旁观者,我关心的不是OTA升级,升级有如打补丁,今天补明天还可能开个新洞。真正要问的,是自动驾驶的责任分界线——厂家理直气壮:我提前给你预警了;司机生气:那既然还得我接管,AI到底做了啥?我看,这不只是用户情绪,更是“技术底线+伦理灰区”拼成的疑难杂症。

推敲推敲,不难发现:辅助驾驶要做的,是模糊“放心”与“放手”的界限。技术新贵拼算法,拼算力,也在拼用户和社会容忍度。小米这波召回,反而像是一份高调的“自首”:我们查出来了隐患,不躲不藏,通过OTA升级迅速响应,动作不慢。这种坦诚,放在传统车企,遇上零部件召回,有时连媒体都得蹲几天后门才能打探到进展。

可是,定期软件升级,难道真的能消灭所有未知风险?我做鉴定工作,最怕赶上“出事前没一点征兆”,而多的是用户信心爆棚、事故现场一片狼藉。对辅助驾驶,过度信任导致的麻痹,比功能本身滞后还可怕。技术在飞奔,而人心却时时忘了“接管”是刚需——NOA不是诺亚方舟,算法也不是万能保险。

你说,小米动作利索、语气公正,是市场正向的信号,这没错。但OTA这种“无形召回”,其实把车主培养成了半个测试员。虽说比起拖拉厂商、开口罚酒三杯的强制召回体面许多,但如果底层逻辑还是“用你来迭代我”,那技术人和驾驶人,无非是同一根绳上的蚂蚱。

闲话少说,作为“职业体验官”,我不得不提醒一句:算法不会疲劳,但算法的“边界”是写死的。那些没纳入识别逻辑的锥桶、动物和突发状况,依旧游离在“合理盲区”。升级和优化,当然得做。可只要现实比车厂的理想复杂,谁也别抱侥幸,等哪天等来个“完美AI司机”。

小米SU7召回,辅助驾驶存隐患,高速事故引发讨论-有驾
小米SU7召回,辅助驾驶存隐患,高速事故引发讨论-有驾
小米SU7召回,辅助驾驶存隐患,高速事故引发讨论-有驾
小米SU7召回,辅助驾驶存隐患,高速事故引发讨论-有驾
小米SU7召回,辅助驾驶存隐患,高速事故引发讨论-有驾

最后多嘴一问,你是更愿意做一个“辅助下的主控”,还是把命运彻底借给数据驱动?辅助驾驶在逐步精进,而人与技术的责任划分,似乎永远不会有终极答案。OTA能修补算法的漏洞,却修不好那颗松弛的心和反应慢三拍的大脑——你是更信技术,还是更信自己的那只脚?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