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最大的乐子,不是谁又发布了什么任意门技术,而是小米SU7在成都街头,上演了一场盛大的、高科技、赛博朋克式的当街火化。
坏了菜了,雷总还在新疆忙着测试他那传说中的YU9,结果后院的SU7先一步“成仙”了。
这事儿的剧本特别简单,也特别残酷。一个大哥,涉嫌酒驾,开着一台小米SU7,凌晨三点多在天府大道上演了一出速度与激情,然后就一头扎进了绿化带,车子“duang”一下就着了。接下来的一幕,才是让所有新势力车主汗毛倒竖的部分:好几个路过的大哥大姐冲上去救人,拉车门,拉不开;砸玻璃,没砸开。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车子从冒烟变成一个巨大的铁皮烧烤架。
你看,这就是现实的魔幻之处。发布会上,PPT上的每一个字都在发光,什么电芯倒置技术,火焰向下释放,为救援争取时间。什么17层高压绝缘防护,165片气凝胶,抵抗1000度高温。雷总甚至亲自表演六楼扔西瓜,涂了防弹涂层的西瓜,梆硬,摔不烂。
这一切都那么美好,那么科学,那么让人心安。
但现实是什么?现实是一个喝多了的大哥,用一个不可预知的角度,以一个不可预测的速度,撞上了一个不可预测的物体。然后,你所有的实验室数据,所有的模拟碰撞,所有的美好愿景,都在成都凌晨三点半的空气里,变成了一缕青烟。
这就是我一直说的,汽车安全这个东西,有时候特别“玄学”。你做的所有主动安全、被动安全,都是在跟概率和规则玩游戏。但马路上最不缺的,就是不按规则出牌的玩家,以及比量子力学还不确定的混沌场景。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同理,电池安全的关键也不在你那17层防护,而在于一个醉汉会不会把它开进沟里。
我们再来说那个门把手,这才是整件事里最“典中典”的部分。
为了所谓的风阻,为了所谓的科技感,现在一堆车企都疯了一样搞隐藏式门把手。小米SU7这个半隐藏的,更是把“科技感”拉满了,内部微动开关,电动解锁,轻轻一碰就开,优雅,实在是太优雅了。
我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车的中年人,真的,我对这种“优雅”充满了恐惧。因为我真的经历过车子亏电,连门都打不开的窘境。我不需要我的车门像iPhone一样丝滑,我需要它在我最狼狈、最紧急、甚至可能是我人生最后几分钟的时候,能被一个路过的壮汉用最粗暴的方式一把拽开。
TMD,一个车门,在断电的时候,从外面居然没有一个纯机械的打开方式?这简直是疯了!
评测博主拆开看了,就是个电控开关。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碰撞发生后,一旦车辆断电,或者电路系统失灵,这扇门就变成了一块焊死的铁板。你想从外面把这个铁罐头打开,就成了一个玄学问题。车内的人如果昏迷,车外的人只能砸窗。问题是,现在车窗玻璃为了安全和隔音,也越做越结实,你看视频里大哥用工具都砸不开。
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高科技的门把手,为了美观;高强度的车窗,为了安全。结果两者一叠加,直接把车变成了一个移动的、进去了可能就出不来的保险柜。
讲真,小米这种往死里堆料的精神,有时候是值得尊敬的。恨不得把装甲车的技术都给你用上,防弹涂层糊在电池上,这种安全冗余的思路,本身没问题。加大加大加大。但他们好像忘了一件事,真正的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这个系统里最不可控的变量,是人,以及人创造的极端环境。
我有时候就想,为什么现在的空调遥控器也设计的这么复杂,我只想开个制冷啊朋友。
你想象一个场景,就像一个修仙小说里的高手,给自己套了十七层金钟罩铁布衫,每一层都能抵挡元婴期修士的全力一击。结果呢?他下山过马路,被一个酒驾的凡人开的泥头车给创死了。他到死都想不明白,自己的法宝为什么没反应。
这就是反技术崇拜。我们总以为技术能解决一切,但技术往往会制造新的、更隐蔽的问题。当车企们在发布会上吹嘘自己的电池能泡水、能火烧、能针刺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在创造一种“技术信仰”。让用户相信,我买了这台车,我就被科技的圣光所笼罩,百毒不侵。
奔驰车主相信的是三叉星徽带来的社交光环,这是一种品牌玄学。而现在很多新势力车主,相信的是发布会上那些他们听不懂但感觉很牛逼的技术名词,这是一种新的“技术玄学”。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但现实告诉你,你堆的不是金钟罩,是炸药包。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一场悲剧说得这么像个段子,有点不厚道。但你再想想,如果厂家在发布会上不把牛吹得那么像神话,我们今天又何必用段子去戳破它呢?
现在,国家的新国标已经在路上了。2026年开始,电池热失控后要做到“不起火、不爆炸”。2027年开始,隐藏式门把手可能要成为历史,必须要有机械解锁结构。
你看,这就像一场大型的社会实验。车企们负责“整花里胡哨的”,把各种前沿但可能不成熟的技术扔到市场上。然后,无数的用户,用自己的时间、金钱,甚至生命,去验证这些技术到底行不行。最后,监管部门根据这些血淋淋的案例,再出台法规打补丁。
这不叫存量竞争,这叫黑暗森林。大家都在极限施压,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在设计上冒进一点,可能就多几个订单;在成本上抠一点,可能就多几分利润。至于那些极端场景下的安全性,就交给概率和用户的命运吧。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所以,这起事故的根本,不是小米一家的问题,是整个行业“大跃进”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最终的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不要迷信任何发布会。决定你关键时刻能不能活下来的,可能不是那个价值百万的智能驾驶系统,也不是那个能防弹的电池底盘,而是车里那个几十块钱的破窗锤,以及一个最原始、最可靠、能被路人一把拽开的机械门把手。
所以,自动驾驶的未来,根本不在于你堆了多少雷达,而在于你能不能让一个喝多了的大哥,在把车干到绿化带上之后,还能让路过的好心人,用最原始的方式把车门拽开。
这才是真正的科技与狠活。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