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但凡是关心点汽车圈新闻的朋友,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蔚来汽车的动静特别大,而且这些动静,总让人感觉有点看不懂,心里犯嘀咕。
这家以前总给人感觉挺高端、挺注重用户体验的公司,怎么突然之间就好像换了个人,变得火药味十足,到处跟人较劲呢?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蔚来真的性情大变,还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难处?
咱们今天就试着用大白话,把这事儿里里外外给捋一捋。
首先最让大家觉得奇怪的,就是蔚来最近在宣传上的一些做法。
网络上一下子冒出来很多帖子,说法都差不多,内容核心就是拿别家的产品来做对比,突出自家新品牌乐道的产品有多好。
这种宣传方式倒也不算新鲜,但这次的阵仗有点不一样,话术特别统一,连用的图片都感觉是出自同一个地方,而且矛头直接对准了小米和理想这两家公司。
这就让很多人觉得有点想不通了。
要知道,小米的雷军,当年在蔚来最困难的时候,是二话不说掏钱投资的早期投资人,可以说是雪中送炭。
而理想汽车的李想,那就更不用说了,他不仅是蔚来的创始投资人,跟蔚来的创始人李斌也是多年的好朋友,是一起打江山过来的。
现在蔚来这边,小米汽车一出来,李斌就公开说,蔚来150度的大电池包能跑一千多公里,这才是真续航,话里话外都像是在跟小米较劲。
理想那边新车刚发布,蔚来子品牌乐道的小程序里,就马上挂出了一张详细的对比图,一条一条地告诉消费者,我家的车比理想的便宜,配置还比他好。
这种做法,在咱们普通人看来,就有点像是受了邻居的帮助盖好了房子,回头就在自家院子里挂个大喇叭,说邻居家的房子不行。
这不仅让旁观者觉得尴尬,也让很多人开始怀疑,蔚来是不是真的急了?
那么,蔚来到底在急什么呢?
答案可能就藏在一串让人听了都觉得心惊肉跳的数字里:从成立到现在,蔚来累计亏损已经超过了1300亿元。
1300亿是个什么概念,咱们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接触不到这么多钱,这笔巨款足以压得任何一家公司喘不过气来。
虽然蔚来的创始人李斌对外表现得很硬气,说公司亏的每一分钱都清清楚楚,账目很干净,但这并不能改变公司一直在大把烧钱的现实。
企业毕竟不是做慈善,长期这么亏下去,别说投资人会担心,就是想买车的消费者,心里也得打个问号,担心这公司以后还能不能长久经营下去。
这种巨大的财务压力,直接就反映在了蔚来的销售目标上。
今年年初,蔚来给自己定了一个很高的目标,全年要卖出44万辆车。
可是现在大半年快过去了,蔚来的成绩单是卖了11万多辆,连目标的零头都还没完成。
这意味着在剩下的时间里,蔚来每个月平均要卖出5.5万辆车,才能完成任务。
这难度有多大呢?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现在市场上卖得最好的新能源车之一,特斯拉的Model Y,一个月能卖到5万辆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了,而蔚来以前每个月的销量,基本上都在一万多辆这个水平上。
所以说,这个目标对于现在的蔚来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这么大的压力下,蔚来采取一些比较激进的营销手段,似乎也就能找到一些原因了,说白了,就是为了卖车,为了活下去,有点顾不上情面了。
为了打破困局,蔚来也是想了不少办法,其中最重要的两步棋,就是推出了两个新的子品牌,一个是主打家庭用车的乐道,另一个是定位更便宜的精品小车萤火虫。
乐道这个品牌的第一款车L60,价格确实很有竞争力,直接杀到了20多万这个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区间,而且蔚来也承诺,8月1日就一定能交车。
但很多关注蔚来的朋友心里还是有点担心,因为之前蔚来有过教训。
当初ET5那款车发布的时候,也是订单非常火爆,结果后来因为生产和供应链跟不上,导致很多订了车的用户等了很久都提不到车,最后只能无奈退订。
这次乐道L60用的是全新的电池和生产平台,这些东西都准备好了吗?
能不能保证按时、保质保量地把车交到用户手里?
这不仅是对蔚来技术的一次考验,更是对它整个生产管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大家都在替李斌捏着一把汗。
再说说另一个品牌萤火虫。
它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跟宝马的电动MINI抢市场。
这个想法听起来不错,但仔细分析一下,难度也不小。
首先,MINI这个车在宝马集团里本身就不是走量的车型,它更多是卖一种品牌文化和设计感。
其次,宝马这个牌子在中国老百姓心里的分量还是很重的。
咱们可以随便问问身边的人,尤其是一些年轻女性或者注重生活品质的妈妈们,如果让她们在宝马的车标和一个全新的萤火虫车标之间选一个发朋友圈,答案基本上是显而易见的。
汽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单是个交通工具了,它还带有很多社交属性,在这方面,一个全新的品牌想要挑战一个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豪华品牌,要走的路还很长。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蔚来一直以来最引以为傲的换电服务。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三分钟换一块满电电池,这个体验确实是蔚来独有的优势,解决了很多人的续航焦虑。
但是,现在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汽车技术发展得太快了,快充技术正在飞速进步。
现在很多新车都用上了800伏的高压快充技术,充电速度大大提升,有的车号称充电十几分钟,就能跑几百公里,这基本上就是喝杯咖啡的时间。
像比亚迪、华为、小鹏这些公司,都在大力建设自己的快充网络。
当充电变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的时候,换电这个模式的优势也就不那么明显了。
毕竟,建设和运营换电站的成本非常高,这些成本最终还是要分摊到车价和用户服务费里。
如果充电能解决大部分问题,那还有多少人愿意为了偶尔的便利,去承担更高的成本呢?
这个曾经是蔚来护城河的技术,现在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总的来看,蔚来现在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十字路口。
面对巨大的亏损压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它不得不采取一些过去从未有过的激进策略。
无论是和曾经的恩人公开较劲,还是推出新品牌向下探寻市场,都是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
作为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的代表之一,很多人都希望蔚来能够挺过这次难关,毕竟它在技术创新和用户服务上,确实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考。
但未来的路究竟怎么走,能不能把那1300亿的亏损大坑填上,这不仅考验着李斌的智慧和决心,也需要市场和时间来给出最终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