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集体返贫!

汽车人,集体返贫!

汽车人,集体返贫!-有驾

前几年4S店的销售顾问,卖一辆车提成能抵普通人一个月工资,现在蹲在展厅里数苍蝇;以前燃油车厂的工程师,年终奖能买辆小轿车,现在拿着打五折的工资,还得跟刚毕业的应届生抢饭碗;就连路边修车铺的老板,都在抱怨“现在修电车不如换电瓶赚得多,修油车的越来越少”——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当下汽车圈最扎心的现实。从长春的一汽厂区到广州的广汽车间,从北京的4S店集群到浙江的汽配城,那些靠汽车吃饭的人,正集体滑向“返贫”的泥潭,曾经的“香饽饽”行业,如今成了“烫手山芋”。

一、4S店:从“躺着赚钱”到“倒贴钱甩卖”

以前的4S店,那是真·金饭碗。上海某宝马4S店的销售小李,2021年卖一辆X5提成8000块,旺季一个月能卖15辆,光提成就12万,当年就在外环买了套房。现在呢?2024年宝马X5国产化后价格跳水,提成降到2000块,一个月顶多卖5辆,加上底薪才1万出头,房贷都快供不起了,“以前客户追着我订车,现在我追着客户发传单,说‘哥,试驾送大米’,客户还嫌麻烦”。

更惨的是燃油车4S店。河北某大众4S店老板,2019年最火时一个月能卖300辆朗逸,现在一个月卖50辆都费劲,展厅里的车堆成山,厂家还逼着“进新货”,不进就取消授权。他算过账:“一辆车进价10万,卖10.5万,抛去房租、工资,纯利500块,还不如菜市场卖白菜的利润高。上个月为了冲量,直接亏本卖了10辆,就为了拿厂家那点返利,现在账上只剩3万块,连这个月水电费都够呛。”

新能源4S店也没好到哪去。以前特斯拉体验店的销售,卖一辆车提成3000,现在特斯拉降价6次,提成砍到800,还得背“充电桩安装”“保险购买”的KPI,完不成倒扣钱。某特斯拉销售吐槽:“以前觉得卖新能源是‘高科技行业’,现在跟卖菜的差不多,天天喊‘今天降价5000,快来抢’,嗓子都喊哑了。”

二、车企员工:从“大厂光环”到“裁员阴影”

传统车企的员工,这两年过得像“坐过山车”,还是往下冲的那种。某合资车企的工程师老王,2021年在朋友圈晒“年终奖15万”,2024年公司搞“末位淘汰”,他虽然没被裁,但工资降了40%,从2.5万降到1.5万,还被调到了“边缘部门”——负责燃油车零部件库存清理,“以前觉得自己是‘汽车工程师’,现在就是个‘仓库管理员’,还是临时工性质的”。

更狠的是“断崖式裁员”。某国有车企2023年一下子裁了2000人,生产线工人占了一大半,被裁的人拿着N+1补偿(最多也就10万),找工作时才发现,新能源车企要么要“35岁以下”,要么要“有电池研发经验”,他们这些只会拧螺丝、装发动机的,根本没人要。某被裁的工人现在在物流园当搬运工,“以前在车间吹空调装汽车,现在在太阳底下扛箱子,一天挣200块,还比以前累十倍”。

新能源车企也开始“卸磨杀驴”。前几年新能源扩张时,挖人跟“抢白菜”似的,给传统车企工程师开“双倍工资”,现在行业内卷,开始“优化”了。某新势力车企的电池研发员,2022年入职时签的“年薪50万”,2024年被调到“售后技术支持”,工资砍到20万,“领导说‘研发岗不缺人了,售后缺人,不想干就走’,我上有老下有小,哪敢走?”

三、零部件商:从“躺着赚钱”到“关门跑路”

汽车零部件厂,以前是“车企吃肉,他们喝汤”,现在汤都快没了。某给燃油车做变速箱的老板,2019年一年赚800万,2024年燃油车销量跌了40%,订单直接腰斩,为了活下去,他把工厂一半车间租给了“做快递分拣”的,自己留一半生产“库存零件”,“以前开奔驰去谈生意,现在开电动车,加油都只加100块,怕加太多用不完”。

更惨的是“被新能源抛弃”的供应商。某做汽车音响的厂家,以前给燃油车配套,一套音响赚500块,现在新能源车为了“降本”,全用“车机自带喇叭”,他的订单直接归零,仓库里堆着5000套音响,最后50块一套论斤卖,“以前觉得‘汽车离不开音响’,现在才知道,在续航和价格面前,音响算个屁,能响就行”。

小供应商的日子就是“等死”。浙江某做汽车密封条的小厂,老板是夫妻俩,2023年给本地车企供货,年底被欠了30万货款,车企说“没钱,用库存车抵”,抵来的三辆破车根本卖不出去,夫妻俩只能关掉工厂,去汽配城租个摊位修车门,“以前是‘厂长’,现在是‘修理工’,修一扇门收80块,还得跟人讨价还价”。

四、维修工:从“技术吃香”到“活越来越少”

路边修车铺的师傅,最懂汽车行业的冷暖。以前修燃油车,换个变速箱、修个发动机,一单能赚几千块,现在车主宁愿买新能源车,也不花钱修旧燃油车了。某修车铺老板老李,2019年雇了3个徒弟,2024年徒弟全走了,就剩他一个人,“一天最多来两辆车,换个机油、补个胎,赚50块,够吃碗面加个蛋,想多赚点?门儿都没有”。

修新能源车的师傅也没好到哪去。新能源车结构简单,没那么多零件可修,主要靠“换电池”“刷系统”,这些活儿要么得去4S店,要么得厂家授权,路边摊根本接不到。某学了半年“新能源维修”的师傅,现在还在修燃油车,“学了个寂寞,新能源车坏了,车主直接找厂家,谁信我们这路边摊?”

就连汽配城都快成“空城”了。以前某汽配城“一铺难求”,现在一半的门面贴着“转让”,剩下的一半在卖“二手车配件”。某卖火花塞的老板,现在兼卖“电动车头盔”,“以前一天卖100个火花塞,现在卖10个,不卖头盔就得饿死”。

五、返贫的不是钱,是“汽车人的体面”

汽车人的“返贫”,不只是银行卡数字少了,更是“以前的优越感碎了一地”。

4S店王经理说得扎心:“以前同学聚会,我是‘汽车圈老板’,现在同学问‘还在卖车啊’,我都不敢抬头,怕他们知道我连员工工资都快发不起了。”

车企工程师小张更无奈:“以前我妈跟邻居说‘我儿子在大众上班,铁饭碗’,现在我妈说‘我儿子在汽车厂上班,还行’,加了‘还行’两个字,其实就是‘不怎么样了’。”

这背后,是整个行业的逻辑变了:以前是“燃油车独大”,大家靠着“技术壁垒”“品牌溢价”赚钱;现在是“新能源混战”,拼的是“价格低”“续航长”“智能化”,以前的“本事”全作废了——会修发动机?没用,现在都是电机;能卖燃油车?没用,现在大家买新能源;靠零部件赚差价?没用,现在新能源车零件少,还都是厂家自己生产。

六、不是汽车不行了,是“老汽车人”不行了

汽车人集体返贫,说白了,是“燃油车时代”谢幕的阵痛。那些靠燃油车吃饭的人,就像当年靠传呼机、功能机吃饭的人,时代变了,饭碗自然会碎。

现在还能活得滋润的,要么是“新能源核心技术岗”——比如电池研发、自动驾驶算法,这些人年薪照样几十万;要么是“新能源车售后链”——比如充电桩运营、电池回收,这些是新机会。

只是对大多数汽车人来说,这场“返贫”来得太猛。他们曾是“中国制造”的骄傲,造了无数辆汽车跑遍全国,可当汽车从“烧油”变成“用电”,最先被抛下的,就是他们。

就像某老汽修工说的:“我们这行,就像被时代按了‘快进键’,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甩在后面了。以前觉得‘会修一辈子车’,现在才知道,车变了,修的人也得变,变不了的,就只能被淘汰。”

这不是谁的错,只是浪潮拍过来时,总有一些人,来不及上岸。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