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有车的朋友都遇到过这么个场景:车子开到保养店,维修师傅把车升起来,拧开油底壳螺丝,一股黑乎乎的液体流出来,或者拔出机油尺,用布一擦,然后举到你面前,语重心长地说:“您看看,这机油都黑成这样了,跟墨汁似的,得赶紧换了,不然对发动机损伤可大了。”每当这个时候,大多数车主心里都会咯噔一下,看着那黑色的机油,再想想刚加进去时那金黄透亮的模样,对比之下,师傅的话听起来简直是金玉良言,于是毫不犹豫地就同意更换。
这个看似合情合理的“常识”,实际上却让不少车主多花了很多冤枉钱,甚至在无意中对自己的爱车造成了不必要的折腾。
事实的真相是,机油变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非但不是变质的信号,反而是它正在尽职尽责工作的最好证明。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知道机油在发动机里到底都干了些什么。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内部有无数个金属零件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以极高的速度相互摩擦、运转。
机油的首要任务当然是润滑,它像一层薄薄的保护膜,覆盖在所有零件表面,让它们之间顺滑地滑动,而不是硬碰硬地干磨,从而大大减少磨损。
但除了润滑,现代机油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清洁。
汽车发动机在燃烧汽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副产品,比如像烟灰一样的积碳和一些胶状的油泥。
这些脏东西如果长时间附着在活塞、气缸壁等精密部件上,就会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导致动力下降、油耗增加,严重时甚至会堵塞油道,造成发动机的严重损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机油生产商在机油里添加了一种非常关键的成分,叫做“清净分散添加剂”。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机油里的“清洁工”和“搬运工”。
当机油在发动机内循环时,这个“清洁工”就会把那些附着在零件上的积碳和油泥给“洗”下来,然后“搬运工”会把这些洗下来的脏东西牢牢地包裹住,让它们悬浮在机油里,跟着机油一起流动,最后在下次更换机油时被一起排出车外。
现在我们再回头想一下,原本金黄色的机油,在混入了大量被清洗下来的黑色积碳和油泥之后,颜色会变成什么样?
答案不言而喻,自然就变黑了。
所以说,机油变黑,恰恰说明了它内部的清洁添加剂正在发挥作用,它在努力地清洁你的发动机内部,保护它不受杂质的侵害。
如果你的机油跑了几千公里还是清澈透亮,那才需要担心,这可能意味着这款机油的清洁能力很差,那些积碳和油泥还好好地粘在你的发动机零件上呢。
既然机油变黑是正常现象,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无限制地使用下去呢?
当然也不是。
机油的性能衰减,才是判断其是否需要更换的核心标准,而颜色只是一个非常表面的现象。
机油在高温高压下长期工作,其本身的化学结构会慢慢被破坏,润滑性能会下降,里面的各种添加剂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耗殆尽。
当机油的粘度变得过稀,无法形成有效的油膜时,或者当清洁剂已经“饱和”,再也无法包裹更多杂质时,它就真正“寿终正寝”了。
但这个过程,远比它变黑要来得晚。
有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一款合格的机油,在行驶了五千公里后,虽然颜色已经变得很深,但其关键的润滑、抗磨损等性能指标依然处于有效范围内,完全可以继续为发动机提供充分的保护。
有些车主出于爱车心切,奉行“勤换油总没错”的原则,可能车子才跑了两三千公里,就急着去换新机油。
这种做法,不仅是经济上的浪费,对发动机而言,也可能是一种“溺爱”式的伤害。
新机油加入发动机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才能在各个零件表面形成一层稳定而均匀的保护油膜。
如果你过于频繁地更换机油,就相当于这层保护膜刚要稳定下来,就被你无情地“冲掉”了,然后新的机油又要重新开始这个过程。
这使得发动机的零件在很多时候都处于一种“磨合”状态,得不到持续稳定的保护,反而可能加剧了初期的磨损。
这就好比给墙刷油漆,第一遍漆还没干透,你就着急刷第二遍,结果可能还不如等第一遍干透了效果好。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机油变黑完全掉以轻心,因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异常的“黑”确实是发动机发出的警报。
车主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简单的判断。
拔出机油尺,滴一两滴机油在干净的纸巾上,观察油滴的扩散情况。
如果油滴均匀散开,中心黑点周围有一圈清晰的黄色油环,说明机油状态尚可。
如果油滴中心是浓重的黑色,并且几乎没有向外扩散的油环,说明机油的清洁分散能力可能已经达到极限。
更直接的方法是用手指捻一下机油尺上的油。
正常的黑机油,手感应该是顺滑的,没有杂质感。
但如果你能明显感觉到有细小的颗粒,摸起来有种沙粒般的粗糙感,那就说明机油里的杂质已经过多,失去了悬浮能力,这些颗粒物会在发动机内造成磨料磨损,必须立即更换。
此外,如果机油更换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变得漆黑如墨,并且伴有浓烈的汽油味,这很可能是发动机存在燃油稀释的问题,比如喷油嘴泄漏,导致汽油混入了机油中,这会严重破坏机油的性能。
如果伴有焦糊味,则可能是发动机温度过高或者存在烧机油的现象。
这些都属于故障范畴,需要及时进厂检修。
最后,关于到底应该按里程还是按时间换机油,这需要根据自己的用车环境和习惯来灵活判断。
汽车厂家推荐的“5000公里或6个月”,是一个综合了各种复杂路况后给出的最保守的建议。
如果你每天行驶的路程很长,经常跑高速,发动机能够长时间在最佳工况下运行,那么对于高品质的全合成机油来说,行驶一万公里甚至更长再更换也完全没有问题。
相反,如果你是典型的城市通勤族,每天开车上下班,路程短、堵车严重,发动机频繁启停,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低温或未能达到最佳工作温度的状态,这对机油的损耗其实非常大。
因为低温运行时产生的水分和酸性物质无法及时蒸发,会加速机油的乳化和变质。
对于这种情况,即使半年下来只跑了两三千公里,也建议按时更换。
而对于那些长期停放的车辆,机油会与空气接触而逐渐氧化,性能同样会下降,所以即便没怎么开,超过一年也建议更换一次,以确保万无一失。
总之,科学养车,需要我们破除旧有的刻板印象,多一些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