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冷落的“大空间”SUV,轴距2米8从近12万跌至5万多,却少人问津
2800毫米的轴距。
一个被价格撕裂的灵魂。
它躺在5万出头的报价单上。
曾经接近12万。
如今像被遗忘在角落的旧梦。
没人问。没人看。
可它的空间,大得能装下整个家庭的疲惫与希望。
你见过后排能纯平放倒的SUV吗?
不是百万豪车。
是这台——北汽X7。
2.8米轴距,触碰中型SUV的底线。
后排腿部空间?宽裕到像客厅沙发。
地板纯平。孩子跑来跑去。老人上下不费力。
周末露营,座椅一折。
一张1米8的大床,就地成型。
星空下,车里躺着三个人。
安静。温暖。安心。
动力呢?
1.5T涡轮增压,188匹马力,305牛米扭矩。
账面数据不寒碜。
匹配7速湿式双离合——理论上够用。
可现实总打折扣。
踩油门……等两秒。
涡轮才“轰”地醒来。
城市堵车时,一脚深踩,心提到嗓子眼。
前车要并线。你急加速。
可动力没跟上。
差那0.5秒。
差点酿祸。
油耗呢?
官方说WLTC 7.66L/100km。
理想很丰满。
现实呢?
车主群刷屏:9.2。9.8。甚至破10。
市区通勤?省不了钱。
家用车,最怕油老虎。
每升八块多。加满一箱心在滴血。
车机双联屏,看着高级。
点开——卡。
语音唤醒:“你好,小北。”
等三秒,才回应。
应用商店想装个高德?
“暂不支持第三方软件下载。”
好家伙。智能?伪智能。
L2辅助驾驶?有。
但车道保持晃晃悠悠。
跟车距离控制不准。
开着累。不如关掉。
问题出在哪?
是产品不行?
不。
是市场太狠。
哈弗H6月销两万起。
长安CS75 PLUS常年霸榜。
吉利星越L靠设计+沃尔沃背书,杀出重围。
而北汽X7?
谁记得它叫什么?
北京汽车——二线。
品牌认知?模糊。
技术标签?没有。
消费者脑子里,没它的位置。
定价更是一场灾难。
刚上市,起售价近12万。
配置呢?低配连倒车影像都抠门。
用户冷笑:“高价低配?”
口碑瞬间崩塌。
后来急了。
降价。
猛降。
裸车6.99万。国补后5.49万。
五万出头买个轴距2米8的SUV?
听起来像捡漏。
可悲剧来了。
越降,越没人买。
为什么?
消费者精着呢。
“这车是不是有问题?不然为啥降这么多?”
“早期买家怒了,论坛全是骂声。”
品牌形象,碎了一地。
更致命的是——内耗。
自家兄弟“魔方”上市了。
华为智能座舱加持。
外观科幻。
营销铺天盖地。
资源全往那边倾斜。
X7?老老实实当“备胎”。
兄弟阋墙。
一个向上冲,一个被放弃。
你说它产品力弱?
空间碾压同级。
实用性拉满。
可一辆车卖的,从来不只是参数。
是信任。
是口碑。
是品牌背后那一整套体系支撑。
北汽缺什么?
缺一场彻底的品牌重塑。
缺一次精准的用户沟通。
缺对产品调性的坚持。
它想走性价比路线?早该一开始就这么干。
想打空间牌?就该从宣传上死磕“移动大平层”。
可它犹豫了。
错过了窗口期。
现在呢?
经销商清库存。
国补+厂补+店补,三重叠加。
5字头的价格,像一声叹息。
有人买了。
发帖说:“真香。”
空间大。配置足。日常代步完全够用。
可更多人还在观望。
等它再降一万?
还是等下一个“神车”出现?
我们总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可在这个时代——
巷子太深。
酒再香,也飘不出去。
信息爆炸。选择过剩。
一款车,三个月没声量,就被判“死刑”。
北汽X7的失败,是产品的失败吗?
不。
是系统性溃败。
从定位,到定价,到传播,再到渠道策略。
一步错,步步错。
但它真的毫无价值吗?
如果你月薪不高。
家里三代同堂。
经常长途出行。
预算卡死在6万以内。
你会不会考虑它?
会。
因为它的空间,是真实的。
它的价格,是赤裸的诚意。
只是这份诚意,来得太晚。
也伤了太多人的心。
有时候我在想——
中国汽车市场的淘汰率,是不是太高了?
一款有亮点的车,仅仅因为品牌不够响、策略失误,就被打入冷宫。
那些深夜加班看完车的年轻人。
他们需要的,可能就是一辆能装下生活的车。
而不是一个logo。
北汽X7。
像一个沉默的巨人。
蹲在价格谷底。
等着被看见。
哪怕一眼。
可大多数人,已经转身。
奔向那几款“爆款”。
毕竟——安全。
毕竟——大家都买。
它还在等。
等一个懂它的人。
等一个愿意掀开参数表,走进后排,躺平试试的人。
你能吗?
或者——
你敢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