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车的极限,不止看电池和电机,得看它的底盘能不能扛得住。”这句话在最近的车圈又火了一把。导火索来自比亚迪的一场直播——在工厂车间,技术人员把自家“云辇”底盘拆了个底朝天,详细讲解主动悬挂系统、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结构、以及其底盘设计的抗扭能力和轻量化成果。网友们直呼:“技术自信才敢直播拆底盘!”一时间,“底盘设计开发”从幕后走到了聚光灯下。
1.底盘不是“平替”的东西,是新时代核心竞争力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消费者对汽车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三电”、智能座舱等表面体验上。而真正影响整车动态性能、操控稳定性、乘坐舒适性甚至电池安全性的底盘系统,却长期“被忽略”。
但随着比亚迪、蔚来、理想、小米等车企将底盘技术作为战略焦点频频“秀肌肉”,一个共识正逐步建立:底盘,是新能源汽车时代新的“性能战场”。
比亚迪“云辇”全系落地,理想号称2025年要用自研X平台自适应底盘打爆空气悬架市场,小米SU7更是在发布会上强调“赛车级铝合金底盘结构”与博世DPB线控系统。这些话题轮番冲上热搜。
2.底盘设计正经历一场“去机械化”的系统革命
传统底盘以机械部件为主,设计多依赖经验和平台模块。但新能源时代带来的整车架构变化,正在让底盘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和集成:
CTB(Cell to Body)一体化趋势明显:电池舱直接参与结构承载,需要底盘开发更早介入整车结构设计;
一体压铸、滑板底盘、新材料驱动轻量化再提速:例如蔚来、特斯拉采用的超大型一体压铸工艺,正在挑战传统副车架和连接结构的设计边界;
线控系统介入加速: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电子悬架成为新技术堆叠的重点方向,底盘不再是简单的“硬件支架”,而是电子系统与软件逻辑的运行平台;
多功能域融合成为设计主线:驱动、电池、热管理、操控——一体化开发迫使底盘从原先的模块整合升级为高度协同的系统工程。
这意味着,底盘开发的“难度”和“话语权”正在同步上升。
3.人才、工具、供应链:底盘开发卷起来了
从研发角度看,底盘设计不再是传统CAE仿真 + 台架验证的老三套流程。如今头部车企越来越强调模型驱动开发(Model-Based Design)、数据闭环设计、多场景参数优化算法的应用。
与此同时,产业链也在重构。比如线控系统的Tier1供应商如博世、采埃孚、安波福,正在被自主品牌拉入更早期的联合开发阶段。而中国本土企业如中鼎集成、拓普、立中、华域汽车,也在底盘副车架、轻量化铝合金结构件、热冲压组件等方面取得突破。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智能底盘控制系统(Chassis Domain Controller, CDC)已成国产品牌的新竞争点。芯驰科技、黑芝麻智能、地平线等公司纷纷推出CDC芯片方案,争夺“底盘智能化的大脑”地位。
4.下一轮战场:智能化、标准化、平台化三线并进
底盘的智能化,不止是堆料,而是算法、感知、执行机构的协调控制。目前理想的X平台、小鹏的X-HP、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途灵智能底盘等,都在走这一条路。
同时,平台化底盘(如滑板底盘)+模块化副车架的趋势也愈加明显,这不仅提升了开发效率,也对上下游供应链提出了更高标准化要求。
而这背后,真正的考验是设计开发阶段的“前装定义能力”——也就是谁能在整车开发前期就建立起完备的模型、架构、协同机制,谁就能在后期少走弯路。
5.为什么现在底盘设计成了“显学”?
一位资深底盘工程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得很直接:“现在是新车企大战,谁也不想被骂‘花瓶’,底盘是最容易拉开高低差的地方。”
技术透明化+消费者认知提升+行业标准再定型,这三者让“底盘设计”从“只在工程师会议室出现的词”,变成了营销发布会的“主角”,也变成了企业护城河的“深水区”。
比亚迪敢直播拆底盘,是它敢把CTB、电池+结构融合、副车架设计逻辑和材料应用亮在阳光下;而更多企业,正在通过一体压铸、智能悬架、CDC、平台化架构等方式,“秀”出底盘背后的系统性实力。
所以——下一次你坐进一辆新车,不妨多问一句:它的底盘,值这个价吗?
AEE2025中国汽车底盘生态链展览会将于10月22-24日在苏州举办,汇聚来自全球的300+领先企业,全面展示涵盖底盘设计开发、智能底盘、EMB线控制动、线控转向、智能悬架、底盘轻量化、底盘电动化、材料与工艺、装配与测试、动力与驱动、电池与托盘等最新技术与解决方案。
展会同期举办12场底盘专题论坛,涵盖底盘设计开发、智能底盘、制动、悬架、转向、轻量化、一体压铸、测试、副车架、电池托盘等专题,覆盖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汽车全车型底盘解决方案,百余位国内外顶级技术专家现场分享,三天沉浸式洞察未来底盘趋势,这是汽车底盘人的行业盛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