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不久,德国工业产出的数据跌到了2005年的水平。几乎整整倒退了18年。这数字冷冰冰地摆在面前,我们再怎么惊讶也没法否认现实——德国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无法忽视的低谷。而这次,不只是个别企业跟不上市场脚步,而是整个行业都陷入了困境。从奔驰到宝马,从大众到保时捷,连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无一例外,大家齐刷刷地开始裁员。慕尼黑车展上,Stellantis欧洲区负责人让-菲利普的,想必抓住了不少人的耳朵——“电动化转型?到2030年实现百分之百?别开玩笑了,这根本不可能。”
这句话并不算什么“惊天秘密”。懂行的都清楚,欧洲车企眼下的问题早已不只是电动化转型慢了几拍,而是整个行业的底子出了问题。你再看看大众的电动车型ID系列,这可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代表但无论口碑还是销量,都离预期差得远。这不是单纯的产品没做好,而是战略上的盲目和步调上的紊乱。大众曾试图用大手笔砸钱,找来了自家开发的MEB平台,还拍着胸脯宣称要跟特斯拉一争高下。结果呢?前CEO赫伯特·迪斯不久就匆匆离场,而大众的新能源板块表现更加黯淡。
大众的失利不是孤立事件。它不过是欧洲汽车行业走下坡路的一个缩影。今年上半年,欧洲车企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不难看出端倪:奔驰、宝马、大众的销量集体大幅下滑,甚至被“中国制造”压得喘不过气来。就拿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来说吧,这些厂商已经从单靠低价抢市场,进化到以技术和品质碾压对手。现在,它们不仅在国内市场一骑绝尘,还以飞快的速度进军世界。奔驰高管之前那句怨气十足的话至今听着都扎心:“我们还以为中国的电动车是热闹一阵的昙花一现,没想到他们都忙着去拿全球市场。”
说到奔驰,就不得不提它如今“价格高端化”的尴尬处境。在中国市场,它一辆车卖得高端,利润看起来尽显风范,可惜销量却跟不大上。道理其实很简单:单价再高,分摊固定成本时就吃力,一旦高端消费市场降温,利润自然也就会跟着跌。2025年上半年,奔驰的净利润直接缩水一半,仅剩26.8亿欧元。这个数字,相比于汽车行业的黄金时代,真是惨不忍睹。
往前推上几个十年,欧洲没什么可担心的。那时候,“老牌工业强国”的话语是他们自信的底气,汽车行业也躺在燃油机优势上,赚得盆满钵满。但全球化开始后,他们慢慢发现,“躺着吃肉”的日子难以持续了。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的产业链优势逐渐显现,从一个造不出像样整车的国家,成为了全球汽车产业的“新王”。你或许还会记得,在过去很长时间,德国的豪华品牌都习惯于一边发展自己的燃油技术,一边对新能源行业怀着隐隐的优越感。但问题是,当行业的变革加速到近乎激烈的时候,“优越感”既不能吃饭,更不能救命。
这样的变化让人触目惊心。欧洲车企其实并没有多少选择余地——要么深挖燃油车,“以老本枝光撑市场”,要么转向新能源,“拼死一搏”。但燃油车的大势已去是现实,新能源行业却又竞争惨烈。在夹缝中,欧洲车企选择了所谓的“油电共存”战略,看上去是两全其美,实则难以和中国的电动车企正面竞争。简单说,他们目前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方向不明,步伐迟缓,能选择的路也没几条。
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知道自己的燃油车优势守不住,为什么不甩下负担,全力押注新能源呢?其实这事儿不是那么简单。欧洲的电动车补贴政策时断时续,原本指望以政治支持拉一把,但总是“说得好听,做起来却没后续”。再想想他们的现状——制造业成本高企,关键零部件供不应求,连技术创新的氛围都逐年下降。想要和中国的高效率、高性价比、强技术优势竞争,无异于杯水车薪。
欧洲车企的现状就像站在十字路口,前进无路,后退无门。往左是传统燃油车,优势不再;往右是新能源汽车,更是寸步难行。这种困境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他们的命运更多像是一种无奈的等待。西方的产业观,相较于东方的勤奋,更强调依靠规则、资源的分配,竞争不过就是“强者为王,弱者被淘汰”。但问题是,中国切入新能源赛道后,不只是抢走一些传统市场,更直接从根本上改变了行业格局。这种竞争对传统欧洲车企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再往未来看三五年,欧洲车企的处境可能会更艰难。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在飞速成长,到时候,不仅在中国市场,就是全球市场上,欧洲车企能维系的份额也将越来越小。全球汽车行业的新格局已经在加速酝酿,那些习惯了温吞的欧洲企业,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了。啥叫弯道超车?这或许是最简单、却也最扎心的答案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