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燃油车不全系标配前双叉臂?

现在路上跑的燃油车,大多基于十年前甚至更老的平台打造。

就拿大众 MQB 平台来说,从 2012 年用到现在,旗下几十款车都靠这套底子。

这套平台设计之初,就是为麦弗逊悬架量身定做的 : 发动机横置、变速箱紧贴防火墙,留给悬架的空间就那么点,换双叉臂?

得把前舱布局全拆了重来。

为什么燃油车不全系标配前双叉臂?-有驾

丰田 TNGA 平台也算新的了,但为了兼容 2.0L、2.5L、混动等多种动力,照样得给麦弗逊留位置。

有工程师私下说非编造,行业共识,改一套悬架结构,光底盘调校就得花 2-3 年,测试成本过亿,还未必能通过各国的碰撞法规。

说白了,老平台还能卖钱,车企犯不着为个悬架跟自己较劲。

为什么燃油车不全系标配前双叉臂?-有驾

反观新能源车,比如比亚迪 e 平台 3.0,从一开始就没给发动机留地方,前舱空荡荡的,装双叉臂跟摆家具似的轻松。

翻盖手机改触屏,不是老技术不好,是新骨架天生适合新零件。

为什么燃油车不全系标配前双叉臂?-有驾

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是前舱空间的 “强盗”。

横置四缸机加上变速箱,能占掉前舱 60% 以上的空间,麦弗逊就一根减震柱加个控制臂,刚好能在缝隙里塞进去。

双叉臂呢?

上下两个叉臂,还得配转向节、球头,空间根本不够。

为什么燃油车不全系标配前双叉臂?-有驾

就说沃尔沃 XC90,早年装 V8 发动机时,别说双叉臂,连多连杆都得 “瘦身”,后来换成 2.0T 才敢用双叉臂。

还有宝马 X3,别看是豪华 SUV,为了给直列六缸机腾地方,前悬架照样是麦弗逊的变种双球节。

这不是车企抠门,是发动机这 “老祖宗” 不答应。

新能源车就没这烦恼,电机体积比发动机小一半,还不用变速箱,前舱能空出一大块。

比如特斯拉 Model 3,前备箱下面直接塞双叉臂,连转向系统都能挪位置,操控能不好吗?

大多数人买车,盯着屏幕多大、座椅软不软、有没有全景天窗,问悬架的十个里难有一个。

4S 店销售也懂这个,推销时只会说 “独立悬架”,不会告诉你麦弗逊是 “独立悬架里的基础款”。

去年有机构做过调查,15 万以下的燃油车用户,90% 分不清麦弗逊和双叉臂;

20 万以上的,能说出 “双叉臂更稳” 的不足 30%。

消费者不较真,车企自然不会多花钱。

就像 10 万级燃油车,加个全景天窗成本 5000,能多卖 10 台车;

换套双叉臂成本加 8000,未必能多卖 1 台,换你是老板,你选哪个?

新能源车不一样,买新能源的多少懂点技术,悬架成了 “卖点”。

比如深蓝 SL03,宣传时直接说 “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消费者觉得值,车企花这钱就不亏。

燃油车的麦弗逊悬架供应链,成熟到不能再成熟。

浙江的减震器厂,一条生产线一天能出 5000 根麦弗逊减震柱,成本压到 300 块以内。

双叉臂呢?

光上下叉臂的锻造件,就得找专门的厂家,交货周期长不说,成本是麦弗逊的 3 倍以上。

有个做汽车零部件的朋友说,燃油车车企要换双叉臂,得说服供应商扩产,还得培训工人,这一套下来没有 2 年搞不定。

新能源车就没这包袱,新势力直接找新供应商,大家一起从零开始,反而灵活。

现在有些插混车型,比如比亚迪唐 DM-p,发动机体积小,前舱空间够,就用上了双叉臂。

这说明不是燃油车不能装,是纯燃油车的 “包袱” 太重。

说不定再过几年,混动车型成了主流,发动机越做越小,变速箱越来越简,燃油车也能慢慢装上双叉臂。

但现在,还得看车企愿不愿意花这个钱,消费者愿不愿意为看不见的配置买单。

为什么燃油车不全系标配前双叉臂?-有驾

最后总结:燃油车不全系标配前双叉臂,说到底是产业惯性、技术限制、用户认知和供应链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是做不到,是没必要、不划算。

随着混动技术普及,这事可能会慢慢改变。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本文数据和事件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