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底为什么要自驾?很多人说,就是为了在路上能随心所欲地停下来,看看沿途的风景,呼吸一口和家里不一样的空气。我以前也这么想,可真当你拉开车门,跨越城市、穿过平原、爬到高原,1万多公里的路慢慢压在脚下,人的想法反倒变得清晰了起来:人和车,能不能真的彼此成全,走得更远?
买CR-V的时候,我也纠结过。市面上那么多SUV,合资的、自主的、燃油的、纯电的,光动力总成就能选到凌晨。可是心里总有个声音:我要一辆,城市能开、郊野能冲,最好还别太费钱的车,能带我走得远一点,不至于半路掉链子。CR-V插混版,最后就这样进了我的车库。
这趟1万多公里的自驾,出发前老实说我还有点虚。CR-V不是什么硬核越野,面对高原和那些光听名字都发怵的盘山路,它真的能撑住吗?可事实证明,有时候,人就爱瞎操心。
一路走来,最开始还是城市路,那是SUV的舒适区。但过了百八十公里,路慢慢变窄,弯也越拐越急。从平原人变成了山区人,夜里云雾贴着路面爬,眼前黑咕隆咚。可这时候,CR-V底盘的稳定给了我极大信心。每一个弯上,侧倾都很小,人和车像一体似的。有人说本田调教的底盘都是“家用为主”,舒适为先,但等到关健时刻,也并不拉胯:抓地,反馈,信赖感,不输很多标榜运动的牌子。
再说通过性。国内这路况,想找条全程平顺的道实在难。山路上石子、土路,偶尔还有没预料到的坑,几次觉得车底快擦地了,最终都安全通过。虽然比不上那些硬派越野,但CR-V的悬挂与离地间隙,真能罩得住绝大部门的非铺装路。为什么提这些?道理很简单——绝大多数人买车不会真跑极端越野,日常自驾面对的,就是这样“兼而有之”的复杂场景。一台SUV,能熬过这种日积月累的小难关,其实才是靠谱。
自驾路上,油耗老大难。尤其到了高原,不少车油耗飙得吓人。CR-V插混这动力,实际体验远比想象好。城市环节就不说了,纯电模式下悄无声息,省钱是真的。可到了高原我还是怕,毕竟环境不一样,电池是不是该掉链子了?但实测下来,混动系统的效率完全超出预期。高原地区,动力并没有掉链子,油耗也稳定在7个多。在我看来,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最实际的福利。人们堆参数,喜欢看动力多大牛,可真正上路,多数人的用车场景,拼的是“省心”二字。
高速巡航,大太阳天,山风透过天窗,身边的朋友聊聊笑笑,有时候觉得是不是有点小享受?可是长时间开车,谁都受不了太累。我自己腰不太好,原本担心久坐难忍,结果几个小时下来,CR-V的座椅支撑足够,基本没什么疲惫感。还有一点,车内的隔音水平确实值得夸——高速巡航有一点点胎噪,但远不至于“吵到脑壳痛”。我们一车人边放歌边聊天,音量真不用开多大,气氛就是那么自然。
也有人问我:凭什么相信CR-V不会掉链子?其实0故障远行,靠的是长年累月的小积累,一次保养不出问题,也许只是运气好,但1万多公里啥事没有,这就靠得住了。高原上一度遇到傍晚低温,好几小时路况恶劣,CR-V动力没警示灯,悬架没哐当响。回来以后,我让修理厂师傅专门检查了一圈,人家都说车子状态比不少三四万公里的还好。
有时候回想,这辆车给我带来的最大安心,其实是“可预期”。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做不到未卜先知,但起码,一台靠谱的车能让人安心,不用总揪心它哪儿又松动、哪块又返修。以前出远门开小车,路上总怕车坏掉,现在呢?CR-V给到的感觉,是你只用专心看风景,剩下的交给它处理。
说说体验以外的东西。自驾看似是孤独的旅程,实际更是对“自己”以及生活方式的重新整理。城市生活把人包裹得很细腻,很安全,但也让人变得机械化。驾车往远处走,人才能重新和辽阔的天地对话,才能觉察原来世界这么大,这么不同。想到很多人抱怨城市堵车、停车,生活压得人喘不过气,可当你开车咬牙爬上高原,发现连呼吸都变得皎洁锋利,那一刻,你会感谢自己带着车闯了出来。人与车,原来也能一起变成生活的合伙人。
说的再直白点,CR-V这种车就是“你买来觉得它应该很平常”,用着用着,总能收获点意外的好处。你没想到它能跑高原,它做到了;你怕电池掉链子,最后油耗还成了亮点;你担心空间小了难受,朋友一车人却都说舒适。哪怕听起来像广告,事实就是如此。不吹不黑,实事求是,谁用谁知道。
这趟路走下来,我对“车是什么”这件事也有了点新的理解。车不是面子工程,不必光靠动力、参数去博关注。最要紧的,是 踏实、靠谱、省心,是那种无论千里之外或城市拥堵里都能“托底儿”的可靠感。真正的好车,并不是宣称自己无所不能,而是在人的需求面前,能做好80%、90%场景就够了。CR-V恰好是这种类型。它称不上极致,却样样说得过去,该给的都给到位。
最后我想说,这场1万公里的自驾,收获最大的其实不是风景,而是自己心里的宽慰。车靠谱,人也笃定。路还长,还会有下一个万里。下次再出发,依然要带着信心,一路向前——毕竟,能打动人的,不只是目的地和风景,还有这段并肩走下来的每一步。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