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这句话在商业世界的丛林法则里,尤其显得掷地有声。
谁能想到,一向被视为“死对头”的汽车制造商们,如今也开始琢磨起“抱团取暖”这码事了?雷诺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的一席话,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公开表态,为了削减制造成本,乐意向其他车企敞开技术怀抱,尤其是那些打造共享平台的看家本领。这番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常识?毕竟在多数人眼中,车企间的竞争犹如困兽之斗,恨不得将对方生吞活剥。然而,这份“大度”的背后,实则隐藏着不为外人道的艰辛与行业剧变。
这出“共享大戏”是如何拉开帷幕的?据路透社披露,德梅奥在罗马议会听证会上的发言,如同投下一枚深水炸弹。他毫不讳言,公司愿倾囊相授,助推具备共享属性车辆的生产,因为这能切实压低成本,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仔细咂摸这话,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味。当下的造车成本,特别是小型车和商用车领域,简直是无底洞般的投入,而回报却如杯水车薪。德梅奥甚至提及,此前与大众汽车联手开发电动版雷诺Twingo小型车的计划虽未修成正果,但雷诺并未因此却步,依旧对合作持开放态度。这言语中,分明流露出“形势所迫,不得不为之”的无奈。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从2015年到2030年,单是法规调整就能让中型车成本飙升20%,小型车更是骇人听闻地暴涨40%!这组数据,足以令人脊背发凉,更遑论那些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了。
那么,德梅奥口中的“技术共享”究竟是何方神圣?直白点说,就是将造车的“龙骨”——平台架构拎出来,让大家共用。这就像盖房子,只要地基和承重结构稳固,甭管你是想建独栋别墅还是联排公寓,都可以在此基础上尽情发挥。汽车工业亦然,一个成熟的平台,足以为数款截然不同的车型提供设计和生产支撑。但症结在于,开发这样一个平台,耗资巨大,动辄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的投入,如同开闸泄洪般一泻千里。对于那些销量惨淡,或者单车利润微薄的小型车、商用车而言,独立投入研发,无异于自掘坟墓。这情景,与我们寻常百姓购置大宗商品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倘若能与邻里拼单,批量采购,材料费、人工费岂不就能省下不少?道理不言而喻。
或许有人觉得,这等车企间的“恩怨情仇”与我们平头百姓相去甚远。实则不然,它与我们的钱袋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试想一下,如果车企因成本过高,被迫停产那些经济实用的小型车,那么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还能买到什么车?抑或,如果高昂的成本最终转嫁到消费者头上,那么我们购车、用车所支付的费用,是不是会水涨船高?这可绝非小事一桩。
---
别以为这种“抱团取暖”只是个案。在汽车江湖里,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前些年,福特与大众在皮卡和商用车领域达成合作,联手开发新车型,不正是为了分摊研发开销,提升协同效率吗?再譬如我们熟知的吉利与沃尔沃,虽是手足企业,但在技术平台和零部件共享上,玩得也是风生水起。甚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诸多车企为了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纷纷选择合资建厂,抑或共享电池技术、充电网络等,其目的无外乎应对巨额的市场压力和研发投入。
究其根本,这折射出一个冷酷的事实:在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技术革新加速迭代、法规要求愈发严苛的大背景下,谁都无法再像往昔那般“单枪匹马”闯天下。尤其是在那些利润率捉襟见肘的细分市场,倘若不能有效控制成本,这些产品极有可能从市场版图上彻底消失。这听起来或许有些危言耸听,却是残酷的现实。例如,为了满足更为严苛的排放标准,发动机技术亟待升级,而这背后,是天文数字般的投入。小型车本就利润微薄,再经此折腾,岂不是要“赔本赚吆喝”了?
面对此等困境,雷诺的选择无疑是明智之举。这不仅仅是他们一家企业的问题,更是整个汽车产业面临的共同挑战。通过技术共享,大家可以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刀刃上,将资源集中到更需要创新突破的领域,例如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如此一来,既能让消费者以更合理的价格购得心仪座驾,也能推动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所期盼的,绝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这不仅能让企业得以生存,且能蓬勃发展,最终惠及的,仍是我们这些寻常百姓。毕竟,谁不想以更低的代价,驾驶上更安全、更环保、更智能的汽车呢?雷诺此番表态,犹如一股清冽之风,驱散了笼罩在行业上空的一些阴霾,让我们看到了合作的曙光和未来的无限可能。此事,值得我们击节赞叹,更值得我们深思:在我们生活的其他领域,是否也能通过“共享”这一理念,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从而让更多人从中受益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