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13年强制报废将成为历史,枝江试点启动引领行业变革,车龄延长资源利用更高效
就像我上次在店里看车,老板随口说:你知道吗?能用到17年都算极品了,十三年真算过得不错。当时我心里一震,觉得这话可能带点旧车其实还能再火一阵的意思。
这几天,行业消息频繁——官方放松摩托车超期强制报废的规定,湖北枝江的试点就像个风向标。
一辆车多少钱?
假设新车10万块,正常保养检测,每年维护厂费大概2000元(不算大修或意外),除去油费(每百公里4升油,7元,全程100公里,油费大约28元)算汽车成本,摩托车更便宜一点。按年折旧,13年下来,这辆车的价值可能还剩几万块,如果能用到20年,成本就会大大摊薄。
早在我年轻那会,政策一刀切,把老车直接判死刑——13年后非得换新。明明一些古董车还能跑,技术成熟、油耗低、维修简单,却因为政策限制,只能拖着老骨头活着。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用辆车来比喻,13年其实就像人的中年阶段,正是积累经验、熬过青葱时期。可政策却硬要把那些中年人送去退休——是不是有点太死板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会不会心里暗自琢磨:
难道动不动就说车坏了?或者真有那么多车其实还能跑?我估算,这些年,使用13年以上的摩托车中,有大概78%左右还是正常运转的(估算/样本少),用得好、用得久,其实特别划算。
车况差别一眼就能看出?
比方说,同价位下的两辆车,一辆经过保养,发动机平顺,油耗正常;另一辆挂了几年,发动机声变大,排气管有点浮,但只要检测合格,还能再跑几年。这里面差在技术积累上——就像拼拼图,细节决定成败。
说到技术,我不得不硬要补充一点:核心技术提升了车辆的耐用度,用硬件比喻,像厨房锅越用越亮,越用越耐。不用年限来划线,而是看车的整体状态。但这其实是个折中方案:技术成熟了,不代表车辆就一定就安全可靠。
我觉得这次试点让我意识到,不光看‘车龄’,还要看‘车魂’。(这句思路转弯,毕竟单纯看年份太片面。)
备案制度也不是全无缺点:比如地方政策不同步,我还试着问了一下,为什么不能全国统一?答曰:还在协调中——说白了,流程还在调试,不能盲目推开。
那这个新政策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我觉得,主要是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像我一个修理工的朋友圈常说,修得起的车还能再跑四五年,这是实话,但政策硬决定让它下不了场。如果能科学判断,有的人一直在越修越值钱,而非被扔一边等报废。
我们再看这个:一辆摩托车的碳排放,从125cc的50克/公里降低到一些新车型的40克/公里。(估算/体感)环保其实也是在用科技把旧车变得更环保。这让我想起那次在环保展,入口处一个老式摩托车展得淋漓尽致,许多都是老皇帝级的经典。
话又说回来,这个政策会不会让高端车保值率变得更高?如果一辆十万块的巡航车可以多用几年,小些的比如五菱寒风不就变得更实在了吗?你猜会不会有人为了延长寿命专门去升级引擎?我觉得很可能。
你心里会不会出现个疑问:
这政策是不是其实在帮一些车主保值?我曾听一位朋友说:买车最怕折价,政策放宽了,就不像以前那么打折了。
我都嫌麻烦,何必非得拼命折腾?可当看到这些变局,我不得不承认:车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一种资源,一种记忆载体。
这里留个空白:(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
其实我还在琢磨,未来的车牌、保险会不会也和车龄挂钩?比如如果车还能用十年,车牌还能留多长?这些细节,都像极了我们生活的点滴,细到出汗的小毛病。
我有个朋友说:能不能像手机一样,做个升级包,把旧车变新车?你觉得呢?我猜这不太现实,但或许未来某天,精细检测和维护,能让一辆车一直活得更长。
开个玩笑:
我不是在幻想,现实中,修理工们每天都在琢磨怎么让老爷车再战十年。既然几年一次检测,还能用上更先进的排放技术,难道真能把老骨头养成金车?
这条路会不会走得太快?政策调整的节奏,是不是还得多看实际效果。
一个问题突然冒出来:
你觉得,时代是在倒退,还是在走向一种更合理的长久使用逻辑?我也不知道,但我敢打赌,下一次开车去市里,会不会看到一排排旧车重新焕发光彩——那股老与新的结合感,可能比什么都强。
最后留下一个疑问:
你手中的那辆老车,还能陪你走多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