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

现在国外基本都不搞新能源了,我国如果还继续走这条路,可能就耽误事了。

我敢说,你肯定在网上看到过这种说法,有些人认为要是新能源车真那么棒,为什么其他国家都不买账,难不成他们都是傻瓜不成?

哎呀,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国家之所以还要坚持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主要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不让老百姓呼吸到满是尾气的空气,还为了降低石油依赖,增强能源安全感。再说啦,新能源车技术越来越成熟,未来也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这不也算是一举多得的吗?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冰与火的现实处境

最近车圈里吹起了一股怪怪的风,一边是海水的凉意,一边又是火焰的炽热,真是让人琢磨不透啊。

火焰那边,指的就是咱们国家的新能源车市场。就在某年7月,有个让人咋舌的数据出来了:新能源车在当月的国内市场渗透率,首次突破了51%,创下了历史新纪录!

这就说明啦,街上超过一半的新车,后面都不装排气管了。当初年初,这个比例还只是约32.8%的事呢。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这股劲头,离不开国产品牌的默默付出和撑腰。

你瞧比亚迪,今年前八个月的累计销量已经飙到286.4万辆,增长了23个百分点,真是不得不佩服。

上汽集团表现也不错,8月份卖出去的车里,超过三分之一都是新能源车。至于吉利汽车啊,更是势头猛,8月新能源的销量同比增长了95%。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数字都说明问题,中国的新能源车年销量已经突破900万台的大关,而且连续九年稳稳站在全球第一的位置。不光在国内卖得火热,出口也逐渐成了常态。

去年一年,汽车出口总量超过了500万台,里面的主角, turf这些带电的“新伙伴”。

丰田、大众这些曾经难以觊觎的老牌巨头,现在在销量排行榜上正被咱们国产品牌一个接一个追得更紧。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不过,远在大洋彼岸的情况可就不一样啦。去年,苹果公司突然公布,那个搞了十年的造车计划,直接宣布不做了!

这个消息可以说是一颗重磅炸弹,一下子引得圈内外议论纷纷。紧跟着,那些传统车企的大佬们也纷纷“踩刹车”,动作变得谨慎起来。

奔驰表示,原本打算到2025年让电动车的销量占到一半,但这个计划得往后推一推了。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奥迪的CEO也变了态度,不再坚持之前说的到2033年要全面停售燃油车的目标。福特和通用汽车更是毫不含糊,明确表示,重点研发和生产的方向,还得是燃油车。

就连特朗普政府也曾发出命令,取消了对新能源车的补贴和激励措施。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这到底怎么回事呀?一方面发展得挺疯狂,另一方面却集体“放慢脚步”——难不成咱们踩错节奏了?全世界似乎都打算放弃新能源,偏偏唯有咱们还在坚持不停?

这事儿不是简单的对错之分,而是各国根据自己棋盘上的考虑,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中国的电车是生死题

要搞清楚,中国发展新能源车,压根就不是一道抉择题,而是一道关乎生存的难题。最关键的推动力,两个字:安全。具体来说,就是能源安全。

咱们国家的原油,有超过75%得靠进口,这算个什么概念呢?就拿某一年来说吧,数据显示,咱们一年得从国外进口5.64亿吨原油,这数字是不是挺吓人的?

这不仅意味着大量外汇得花出去买原油,还代表着我们国家的能源命根子,实际上很大部分都掌握在别人手里。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些珍贵的石油,大部分得靠马六甲海峡这类重要水道才能运回来。

要是一有地缘政治的风吹草动,这条能源运输线就可能随时被截断。这样一来,这个逐渐崛起的国家,肯定是无法接受的。

因此,把部分汽车的动力由石油转到咱们自己能生产的电上,变得迫在眉睫,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这不仅仅是被动应对的问题,更是一场主动出击的行动。在传统燃油车的领域,人家已经玩了百余年,技术壁垒又深又厚,我们想赶超,确实挺困难的。

新能源车这块,大家其实几乎都站在同一起跑线。说白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弯道超车”的好时机。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汽车产业可是高端制造业的标志,它不仅推动了从电池、电机到智能系统的完整产业链升级,还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这关系到咱们是否能由一个“汽车大国”逐步发展成一个真正的“汽车强国”。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人家有咱这条件吗

说到底,战略的决心只能算是开端,真正能做成事儿,还得看底子咋样。而中国在新能源车爆发这块儿,给了一个堪称“奢侈”的土壤,这点在西方市场短时间内可没法复制。

咱们先来算个最基本的经济账,现如今油价一升就能到8块钱,而居民的用电价格,很多地方低到三毛钱一度。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开个燃油车,一公里下来,大概得六毛到一块钱左右。而换成电动车,充满一次电,花不了几块钱,按里程算,最多也就两毛钱一公里。

要是一个普通家庭一年跑1.5万公里,开电动车的话,能比开燃油车少花六千到一万两千块钱左右。

这笔算账,老百姓心里都明明白白。庞大的花费优势,恰恰是市场能快速被带动起来的最直接动力。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美国那边,电价和用工成本都比别的地方高不少,这样一来,电动车的经济优势也被大大打了折扣。

消费者的热情自然就没那么高啦,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占比也就大概15%左右,还处在一个挺低的阶段。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除了 considering economic因素之外,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强有力的后盾。早在2014年,国家就把推动新能源发展列为最高优先级的战略,然后推出了一连串比较全面的扶持措施。

从购车补贴、免购置税,到不限行、部分地方还能免费停车,这些实实在在的优惠,都在引导着消费者向电动车靠拢。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更让人佩服的是我们那号称“基建狂魔”的执行力。当西方还在为充电桩的建设争论不休的时候,我们的充电网络已经像毛细血管一样密密麻麻地铺开来了。

全国的充电设备已经超过1000万台,真正实现了“县有港、镇建站、村有桩”的布局。

不少城市里,“5分钟充电圈”渐渐变成了真真儿的事情,帮大家省了不少续航担忧。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最后,我们得说到的是整个产业链和技术壁垒。西方国家普遍遇到“产业空心化”的难题,搞新能源的时候,许多核心零部件还得靠进口来解决。

而我们呢,整条产业链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从电池、电机到电控,甚至包括智能驾驶系统都能自主供应。像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华为的智能驾驶方案,这些都已经在国际上算得上是领跑的水平了。

这种自己掌控的实力,不光能压缩费用,还能迅速推进技术升级,算得上是我们最大的竞争优势。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别被“放弃论”带偏了

现在回头一看西方车企那些“减缓”的动作,是不是觉得清楚很多?网上传的所谓“外国放弃论”,其实很多都是基于片面的、偏颇的新闻,把一些策略调整误解成了战略放弃。

媒体偏爱报道奔驰推迟目标、苹果项目叫停之类的新闻,主要因为这些话题吸引眼球,能营造出一种“电车不行了”的感觉。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不过,这只是事态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宝马在慕尼黑车展上展示了新款电动SUV iX3,而大众的CEO也直言,非常期待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争取更多的市场空间。

就连宣布推迟目标的奔驰,其CEO也没放弃信心,他表示,只要市场环境允许,到了2030年全面电动化的决心一直都没有动摇。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明白啦,这根本不是放弃,只是在承认中国市场目前领先之后,采取的一种战略性后退。

打不过的话,先调整一下状态,保护好公司的主要利润源——燃油车,同时暗暗积蓄实力,等到下次机会再出手。这也是一种“退一步,进两步”的聪明招数。

更让人得当心的是,产品比不过对手时,他们就转行了。欧盟已经展开了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还打算提高关税呢。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这正好说明了中国新能源车的厉害,已经让他们真真切切觉得受到了威胁。

所以,他门没有停止角逐,只不过把战场从市场转向了贸易规矩和政策壁垒上。

其实,竞争的跑道也不只限于纯电一条路。丰田一直把战略的焦点放在混合动力和氢能源技术这块。

这也说明西方其实没有放弃新能源,只是在尝试各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像纯电这些,都在找新的突破点。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结语

所以呢,中西方在新能源车的发展路线上出现分歧,并不是谁错了,只是由于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产业基础和战略目标不同,走的方向各有特色,都是合情合理的选择。

中国依靠能源安全和产业升级的“国运”,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制度优势、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完整的产业链基础,在纯电动车领域,确实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领先。

迷失方向了吗?全球纷纷退出新能源车,中国为何依然坚定推进-有驾

而西方的“减速”和“调整”,预示着全球汽车行业的角逐,将迈入一个更加多元和错综复杂的局面。

这个局面不再只是单纯的产品比拼,而变成了关于技术标准、供应链安全以及贸易规则等多个方面的复杂较量。

所谓的“退潮”或许只是新一轮更激烈、更深层次竞争的开始,这场大戏,还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