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在欧洲的街上,比如巴黎,或者慕尼黑,不经意间一抬头,诶,那个醒目的红色logo……BYD。一次,两次,然后你会突然发现,这事儿好像越来越寻常了。这个名字,曾经在西方世界听起来还有点拗口,有点模糊,现在却实实在在地,用一辆辆跑在路上的车,改变着这里的风景。
然后你就看到了那组数据,简直让人有点不敢相信。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说的,就今年7月,比亚迪在欧洲咔咔卖了13503辆车。同比增长多少?225%!这个数字什么概念?就是去年这个时候他们还只是个努力挤进圈子的小角色,今年一转眼,直接就坐到主桌上了。
而另一边呢?那个曾经的神,特斯拉,居然只卖了8837辆。这还不算完,同比直接给你跌了40.2%。市场份额这种东西最诚实了,此消彼长,特斯拉从去年还有1.4%的份额,现在萎缩到了0.8%,而比亚迪呢,已经稳稳地站在了1.2%的位置上。从4月份开始,比亚迪就已经跑到了特斯拉前面,现在,这个身位的差距是越来越大了。
特斯拉这是怎么了?感觉就像是后院起了火,而且不止一处。很多人都在聊马斯克,那个上天入地的家伙,今天深度参与白宫的事务,明天又跑去对德国内政指手画脚,甚至公开为德国选择党站台。欧洲人,尤其是严谨的德国人,看着可不舒服。他们会觉得,嘿,这是我们的事,你一个美国科技公司的老板来掺和什么?这种情绪,你说会不会影响到他们买车时的选择?肯定会啊。大家买的不只是一台冰冷的机器,也是一种身份认同和情感寄托。
品牌形象只是一个方面,你再看看特斯拉的车,还是那几款,Model3,ModelY……都多少年了。市场早就变了,欧洲的家庭想要空间更大的MPV,很多人在彻底拥抱纯电前,希望能有个更灵活的插电混动,可特斯拉的产品线里,这些都是空白。就好像一家生意火爆的餐厅,永远只卖汉堡和可乐,可周围的食客早就想尝尝别的口味了。
最致命的一击,来自他们自己的德国工厂。因为生产线调整,交付直接卡壳,导致7月份的销量环比暴跌了88.4%,这几乎就是断崖式的下跌。品牌、产品、生产,三把火一起烧,能不焦头烂额吗?
就在特斯拉手忙脚乱、疲于应对的时候,比亚迪那边,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打得那叫一个漂亮。他们好像特别懂,特别明白欧洲市场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一个唯一的、神圣的答案,而是多样的、触手可及的选择。
欧洲人对新能源车接受度很高,这没错,但他们骨子里其实挺保守务实的。一下子完全切换到纯电,很多人心里还是会打鼓,充电桩好找吗?冬天续航会不会打折?所以,能加油也能充电的插电混动,简直就是完美的过渡方案,一种让人安心的选择。你看数据就知道了,欧洲插混市场的增速超过50%,比纯电那30%左右的增速要猛得多。
而比亚迪呢?他们就是玩这个的专家啊。从价格亲民的小海豚(Dolphin),到撑起销量主力的元PLUS(在欧洲叫ATTO3),再到设计更高级的海豹(Seal),纯电和插混两条腿走路,覆盖了不同的价位和人群,总有一款能戳中你的需求。这就叫精准。
而且比亚迪这步棋走得特别聪明,甚至可以说是大胆。面对欧盟27%的进口关税,他们是怎么做的?降价倾销?不。他们反其道而行之,把车卖得比国内贵多了。在国内起售价13万多的元PLUS,到了欧洲,贴上ATTO3的标,起售价直接干到3.8万欧元,翻了快三倍。这么做,一来保住了利润和品牌形象,二来也像是在告诉欧洲市场:我不是来卖廉价货的,我是来和你们的本土品牌掰手腕的。
这还不算,他们是真正在把根扎进去。匈牙利的生产基地,最快年底就能投产,欧洲总部也快启用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整个链条都要在欧洲本土化。你再看看他们的门店,两年前可能就那么零星几家,现在呢?超过400家,伦敦、巴黎、柏林这种核心城市,你都能看到那个熟悉的红色logo。这才是真正的长期主义。
说真的,这已经不是比亚迪一个人的战斗了。上汽旗下的MG,那个带着点英伦血统的中国品牌,同样猛得一塌糊涂。今年上半年就卖了超过15万辆,全年冲着30万辆去,也把特斯拉远远甩在了身后。这已经是一种中国品牌的集体冲锋,让欧洲那些老牌车企,大众、宝马、奔驰,都实实在在地感到了压力。
比亚迪自己也没闲着,在慕尼黑车展上,又拿出了专门为欧洲市场偏好设计的海豹06DM-i旅行版。欧洲人对旅行车(Wagon)的那种执念,他们是研究透了。比亚迪那位高管李柯曾说:“宋PLUSDM-i在欧洲的成功证明了超级混动技术的价值”。现在看来,他们是想把这个独门绝技,玩到极致。
就连马斯克自己,也不得不在财报会议上坦诚,电动汽车制造商将面临“几个艰难的季度”。所以啊,欧洲公路上的这场竞赛,现在才刚刚进入最精彩的部分。好戏,还在后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