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看似风光无限,背后究竟藏着何种隐忧?
近些年来,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节节攀升,市场占比持续扩大。可在这一片繁荣之下,却有一个棘手的难题如影随形,那就是汽车芯片。
汽车芯片自给率居然还不足 10%,也就是说,差不多 90%的汽车芯片得靠进口。工信部的罗道军副院长指明,新能源车生产规模大,芯片用量多,可却存在结构性短缺的状况。
2022 年的时候,工信部原部长苗圩就针对相关问题发过声,两年过去了,情况不但没好转,反倒愈发糟糕。
就拿江淮 MPV 瑞风 RF8 来说,它搭载的是华为的车规级芯片。华为在车规级芯片领域确实有所建树,拥有不少种类的芯片产品。但除了华为,国内其他厂商在这方面大力投入的少之又少。这就导致我国在汽车芯片领域总体上还是高度依赖进口。
汽车芯片自给率低造成的影响极大。一是严重威胁了国内供应链的稳定性。国际市场但凡有点风吹草动,或者进口渠道受阻,国内汽车生产立马就会陷入巨大困境。
日媒有报道称,中国 300 家车载芯片企业技术开发跟不上节奏,存在进口受限的风险。二是给我国自动驾驶这类前沿技术的发展戴上了紧箍咒。由于缺少自主研发的高端芯片,我们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大打折扣。
汽车芯片的研发绝非易事。研发周期长、门槛高、利润低,这些因素让国内很多企业望而却步。相较而言,国外的芯片巨头在技术和资金方面优势显著,致使国内企业在技术方面相对滞后。
不过,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国并没有消极应对。中国已经筹划在 10 年内构建不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的供应链,并制定自主技术标准。这一举措充分彰显了我国攻克汽车芯片难题的决心和长远眼光。
要达成这一目标,光靠政府的规划远远不够,还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国内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积极和国际先进企业交流合作,借鉴成功经验。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也要强化相关领域的人才培育和科研创新,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与外国巨头合作在短期内能增强竞争力,但从长远看,供应链自主可控才是关键,不能仅依赖少数企业,得形成强大的产业合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