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玄乎,这年头置办家用车,颇有些大型“真香”剧场的意味。
就拿这位津门老兄来说,原是心仪雷克萨斯ES的清逸,结果愣是被宝马5系的这波“跳水价”给蛊惑了。
三十来万,盘下一辆25款的525Li,几番把玩下来,心头滋味,五味杂陈。
这事儿颇值玩味。
一方面,大伙儿都在诟病车企“薅羊毛”,今朝折价,明朝换代,早入手早遭殃。
另一方面,真金白银地降了,又按捺不住跃跃欲试。
好似明知是商家的障眼法,却也甘之如饴地入了瓮。
要说这位仁兄,也算锱铢必较。
前前后后逡巡了两年车市,雷克萨斯ES的熨帖,A7L的颜霸之姿,都揣摩了个遍。
结果呢?
还是没能抵挡住“性价比”这三个字。
毕竟,三十万出头就能拥趸一辆宝马5系,这搁以前,简直是痴人说梦。
当然,既已入手,便也有龃龉之处。
譬如,那恼人的刹车啸叫,跑了两遭4S店都未见消停。
再有那“寒酸”的配置,三十好几万的车,还得亲力亲为掏钥匙解锁,雨天手提肩扛地开启车门,委实有些捉襟见肘。
但话又说回来,这车也并非一无可取。
7.2的油耗,于一辆宝马5系而言,已算相当可观。
底盘也柔韧,碾过些许坑洼路面,至少不会颠得屁股生疼。
倒车雷达也堪称利器,几次险些剐蹭,都靠它化险为夷。
这桩桩件件背后,实则颇堪玩味。
车企降价,固然意在攻城略地,但也折射出车市竞争的白热化。
消费者呢?
一方面觊觎品牌溢价和颜面,另一方面又渴求价廉物美。
这种胶着的心态,使得车企的营销伎俩,屡试不爽。
与寻常认知相悖,车企这番“挥泪大甩卖”,绝非仅是寻常的促销花招。
其背后,或许牵涉到生产成本的精控、供应链的优化,以及对未来车市走向的研判。
车企也要挣扎求存,也要逐利,降价,不过是它们的求生之道。
当我们惯性地将车价下探归咎于“割韭菜”时,是否疏忽了汽车工业的转型?
新能源汽车的异军突起,给传统燃油车带来了泰山压顶之势。
车企为了直面这股洪流,不得不以价换量。
这宛如一场盛大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不仅如此,此事还关联到消费心理。
买涨不买跌,乃人之常情。
然而汽车这类耐用消费品,价格波动往往剧烈。
今朝抄底,没准明日又跌穿。
是以,购车,当怀有一颗平常心。
这位天津老兄,终归还是入了整车延保,生怕那B48发动机闹“漏水”的幺蛾子。
这实则也是一种普遍的惴惴不安。
倾囊购置一辆车,谁又乐见它三番五次出状况呢?
这延保,买的是心安,也是对未可知风险的规避。
归根结底,买车这事,好比寻觅佳侣。
世上本无完美之选,唯有适宜自己。
宝马5系,或许并非尽善尽美,但对于这位天津老哥而言,它或许就是当下权衡后的最优解。
毕竟,它契合了他对品牌光环、体面需求,以及性价比的期许。
至于那些零碎的小瑕疵,就权当是生活中的佐料罢了。
回溯原点,为何区区降价就能“拿捏”住消费者?
盖因价格,始终是左右购买决策的关键砝码。
但价格之外,尚有品牌底蕴、配置丰俭,以及个人偏好。
购车,不仅是购入一件代步工具,更是购入一种生活格调,一种身份标签。
而这份认同感,往往是凌驾于价格之上的。
这或许便是这场“真香”大戏的深层逻辑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