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双手真的可以离开方向盘吗?"当各大车企铺天盖地宣传"解放双手"的智能驾驶技术时,公安部的一纸通告犹如一盆冷水浇醒梦中人。就在上周,公安部明确表态:现有智驾系统仍属辅助驾驶,驾驶人"脱手脱眼"将面临民事、行政、刑事三重追责!
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的认知鸿沟
走进任何一家新能源汽车展厅,销售顾问口中的"自动驾驶""解放双手"等话术不绝于耳。特斯拉的FSD、小鹏的XPILOT、华为的ADS,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命名让消费者产生"可以撒手不管"的错觉。公安部交管局局长王强在新闻发布会上一针见血指出:所有在售系统的自动驾驶能力都存在夸大宣传,本质上仍需要驾驶员全程监控。
这种认知偏差正酿成惨痛教训。今年5月,某新势力车主开启NOA功能后在后座睡觉,导致车辆高速追尾;6月,杭州某特斯拉车主因过度依赖Autopilot酿成三车连撞。警方事故认定书显示,这些案例中的驾驶人都因未履行监控义务承担全部责任。
三重法律风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当驾驶人选择"脱手脱眼",头上立刻悬起三把利剑。首先是民事赔偿之剑——根据《民法典》第1208条,智能汽车发生事故时,责任主体仍是驾驶人;其次是行政处罚之剑——交管部门可对"双手离开方向盘"等行为处以200元罚款并记3分;最严峻的是刑事追责之剑,若因失职造成重大事故,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最高面临7年有期徒刑。
北京律协交通委主任张鹏透露,近期已出现多起因过度依赖智驾系统导致的危险驾驶罪案例。某理想ONE车主在高速上处理工作邮件导致车辆失控,最终被判处拘役两个月。这些案例都在警示:方向盘后的放松,可能就是法庭上的痛哭。
安全使用智驾的五大黄金法则
面对技术诱惑与法律红线,驾驶人需要建立"技术为辅,责任为主"的基本认知。第一法则:始终将双手轻扶方向盘,保持对车辆的绝对控制权;第二法则:视线离开道路不超过3秒,定期扫视仪表盘警告信息;第三法则:恶劣天气及复杂路况立即接管;第四法则:每次启用功能前检查系统状态;第五法则:定期参加车企组织的安全培训。
某车企技术负责人私下坦言,现有系统在突发障碍物识别、极端天气应对等方面仍有明显缺陷。就像民航飞机配备自动驾驶仍需两名机长值守,汽车驾驶更需保持敬畏之心。
当科技承诺与现实法规产生碰撞,安全永远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记住:再智能的汽车也替代不了人类判断,再先进的技术也豁免不了法律责任。下一次当系统提示"请接管方向盘"时,愿每位驾驶者都能及时伸出那双守护生命的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