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受限于价格竞争态势,铁锂电池的应用占比却持续攀升。
就像吉利新近研发的短刀电池、长安刚推出的金钟罩电池等,均属于这一范畴——其装机量已一举突破74%的占比。
不过从行业未来发展的角度考量,固态电池的研发进程也并未滞后。
例如,广汽对外宣布2026年可实现相关产品的推出,宁德时代则提出2027年能够实现量产,其他头部企业也都在争抢技术落地的节点。
这一推进速度相当迅速,而且汽车市场中一直存在一种观点:固态电池一旦实现量产,燃油车将失去发展前景。为何会有这样的说法?这究竟是客观规律的必然,还是缺乏依据的夸大其词?
有业内人士指出,首先需要弄清楚燃油车为何会被替代。
燃油车为何会被替代?
若在三五个月前说燃油车不行了,或许还会有些底气不足。
但近两个月来,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已突破50%,这一数字是实实在在的例证,无可争辩。
因此,从结果出发倒推原因,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查看懂车帝的新能源汽车排行榜可以发现,在前30名的车型中,除了Model Y、小米SU7等少数几款车型外,其余十有八九的售价都在10万元以下。
由此可见,或许有少数消费者会因为双电机、智能驾驶等因素购买高端电动车。
但绝大多数人选择新能源汽车,仅仅是因为其价格便宜、使用成本低。
回到最初的问题,燃油车为何会被替代?
最具说服力的答案,无疑是纯电动或混合动力车型更具成本优势。
从市场角度分析,畅销的电动车如海鸥、红光MINI才是市场主流;而畅销的混动车如秦L、宋PRO则是销售主力。
所以,即便没有固态电池,像海鸥、秦L这类中低端车型,相比燃油车已经具备了竞争优势。
但这种优势并非绝对,原因何在?
因为目前的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都属于液态电池,存在诸多缺陷,这些缺陷制约了它们的发展。
那么,液态电池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
液态电池存在哪些问题?
提到这一点,很多人都曾讨论过,但往往没有抓住关键。
比如有人说液态电池能量密度低,或者循环使用寿命不足,其实这些问题并非核心。
本质上讲,液态电池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方面。
第一点是安全性缺乏保障。
由于液态电池的电解质中含有离子隔膜,这种材料十分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爆炸或起火事故。
这就导致在电池包封装时,不仅需要添加阻燃剂、云母板等材料,在整车制造过程中,还需要采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
如此一来,“换电”模式就难以实现,再加上充电速度慢的问题,续航焦虑也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点是电量监测不准确,也就是俗称的“跳电”现象。
目前铁锂电池的装机量已经达到了74%。
换句话说,每10辆新能源汽车中,有7 - 8辆都会面临这个问题。
毕竟,要校准电量就必须进行满充满放操作,一旦疏忽,车主根本无法准确知晓车辆剩余电量。
我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仪表盘显示剩余续航213公里,但车辆启动后,续航里程突然跳到了58公里。
这种毫无预兆、令人心惊的体验,比续航里程短更让人难受,也更耽误事。
实际上,了解了液态电池的这两个缺点,也就明白了固态电池为何能够终结燃油车的命运。
固态电池为何能终结燃油车?
道理很简单,液态电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击败了部分燃油车,而固态电池补足了液态电池的缺陷,从而能够击败另一部分燃油车。
虽然固态电池具有诸多优点,如能量密度高、循环次数多等。
但真正能发挥关键作用的,还是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安全性能极为可靠。
由于采用固体电解质,其化学性质决定了它不可燃,不易发生热失控、短路、起火等事故。
事实上,对于已经量产的半固态电池,很多博主都进行过测试,无论是针刺还是撞击,电池都不会出现冒烟的情况。
这看似平常,但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其意义重大。
既然电池如此安全,就不再需要依赖CTB技术了,可以直接推行“换电”模式。
以蔚来第四代换电站为例,3分钟就能让车辆恢复满电状态,这难道还不足以对燃油车形成绝杀吗?
第二个是低温性能极其稳定。
无论是三元锂电池还是铁锂电池,当气温降低时,电解质就会变得粘稠,导致电量大幅下降。
但固态电池不受低温影响,在零下30度的环境中仍能正常放电。
这看似也没什么特别,但实际影响却非常深远。
因为这样一来,电动车就能在北方地区普及,燃油车连最后的市场“根据地”都被攻占了,还能有什么发展前景呢?
总体而言,固态电池确实具备许多优势,如续航里程更长、能耗更低、使用寿命更长等。
但固态电池之所以能够终结燃油车的未来,依靠的并非这些核心优势。
反而是更安全、更耐低温等容易被忽视的因素。
毕竟,安全性高配合换电模式,解决了能源补给问题;耐低温性能则直接解决了北方地区的用车难题。
在这些优势的加持下,燃油车自然就被市场淘汰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