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成立新部门本不稀奇,但当这个部门直接向创始人汇报,并决定着未来五到十年的技术路线时,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小米汽车近日完成了一次关键性的组织架构调整,新设立的一级部门“架构部”将直接向雷军汇报,负责制定智能电动汽车的下一代技术架构。
这一变动意味着雷军将亲自掌管小米汽车的技术路线图。与此同时,整车研发负责人崔强已调任架构部,其职务由原电动力负责人王振锁接替。
这一调整展现了小米汽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能源赛道中,正从技术追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的野心。
01 部门定位:为何提升至战略高度?
在汽车制造业,技术规划职能通常由二级部门或项目组承担,向CTO或研发总监汇报。而小米直接将架构部提升为一级部门,由雷军亲自带队,这在行业内实属罕见。
新部门的使命非常明确: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下一代技术架构的思考定调。
从行业规律看,一个汽车平台通常会推出3款以上车型,存续3-5年。一代技术平台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车企未来几年的市场表现。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汽车产品开发、验证与量产周期长,技术定调通常需提前5-8年进行。这意味着雷军带领的架构部,现在就要为2030年前后的小米汽车规划技术路线。
02 战略意图:应对技术路线的关键抉择
小米汽车此举,深层原因是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正面临多重技术路径的抉择。
电动化层面,高性能电机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电池技术在超充与固态电池等路线间徘徊。
机械层面,线控转向、线控制动以及主动悬架技术正在重塑传统底盘结构。
智能化层面,AI大模型与L2级高阶辅助驾驶快速普及,行业正向L3级自动驾驶跃进,但商业化路径仍不明朗。
面对这些关键技术路口,小米需要体系化的前瞻思考,避免在模糊的技术竞争中迷失方向。
此前,小米通过自研电机技术,已初步尝到技术领先的甜头——其SU7 Ultra在纽北赛道突破了保时捷Taycan创造的圈速成绩。
03 人事安排:架构与执行的精准分离
此次人事变动也反映了小米在技术规划与执行上的精细分工。
崔强:从整车研发负责人调任架构部,丰富的整车研发经验确保技术规划贴近实际制造需求。
王振锁:从电动力负责人接棒整车研发,深厚的三电系统背景有助于将技术蓝图高效转化为量产车型。
这一安排好比建筑行业中的设计师与工程师分离:架构部负责绘制技术蓝图,整车研发部负责按图施工。
如此分工,既可确保前瞻思考不受日常工程问题干扰,又能保证技术规划在实际研发中的有效落实。
04 竞争态势:行业进入深度博弈期
小米汽车选择此时强化技术架构部门,与整个行业的竞争态势密切相关。
当前,汽车行业竞争节奏加快,许多企业倾向于采取在配置上增加屏幕、升级座椅等快速可见的策略。
但这种侧重于配置叠加和成本控制的竞争模式难以持续。一旦特定配置在市场中普及,产品的核心差异便会减弱,企业将陷入更严峻的增长压力和利润挑战。
与此同时,其他车企也在寻求突破。2024年,理想汽车宣布转型为人工智能企业,相继推出MindGPT、VLA司机大模型等核心技术。
小米则选择了不同于理想的突围路径——通过夯实技术架构基础,构建长期竞争力。
05 未来展望:从技术应用到技术定义的跨越
对小米汽车而言,架构部的成立标志着其发展进入新阶段。
从市场表现看,小米汽车已取得初步成功。截至目前,小米SU7累计销量已突破25.8万辆,YU7上市三个月交付超4万辆,售价52.99万元起的SU7 Ultra锁单量也超过2.3万辆。
随着销量增长,小米汽车业务有望在今年实现单季度盈利。
技术领先带来的市场优势,进一步强化了小米对前沿技术投入的决心。此次组织调整,正是为了将这种技术追求制度化、体系化。
在智能电动车行业从电动化竞争转向智能化较量的今天,小米这一布局将决定其能否从技术应用者蜕变为技术定义者。
雷军亲自带队攻坚技术架构,预示着小米汽车正在为下一阶段的竞争积蓄力量。毕竟,在变化如此迅速的行业,今天的路线抉择,决定着明天的市场地位。
如果对新能源汽车感兴趣,欢迎关注36策公众号。
声明: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撰写成文。图片仅用于交流学习,版权出处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感谢您的支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