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的车圈,真是一出魔幻现实主义大戏。
你每天睁开眼,刷刷手机,那感觉就像被绑在火箭上,一边给你灌着浓缩咖啡,一边耳边还响着重金属摇滚。前一秒,奇瑞跟你说,兄弟,我这儿搞出了个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600Wh/kg,装上车能跑1300公里,2027年就给你安排上。
1300公里!
我掐指一算,从北京开车到上海,中间都不带歇的,甚至还能在服务区多吃两根烤肠。这消息扔出来,就像往滚油里浇了一瓢凉水——整个行业都炸了。紧接着,零跑就跳出来说,我这新车D19,塞了两块高通最牛的芯片,算力直接干到1280TOPS。
你可能对这数字没概念,这么说吧,这算力比你好几台顶配电脑加起来都猛。然后传祺、魏牌、坦克、方程豹……一个个跟商量好了似的,排着队往外扔王炸:激光雷达、城市NOA、智能四驱、百万级底盘……
这阵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军火商在开年度展销会,人手一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但有意思的就在这儿。
你把手机往下滑,画风突变。
工信部的大佬出来说话了,语气挺严肃,说要强化监管,特别是你们那个“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别瞎搞,OTA升级也得规范,得“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话音刚落,市场监管总局也跟上了,说要赶紧修订《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专门针对智能驾驶那些容易让人误操作、预警不及时的问题,加大监管。
还没完,微博管理员哐当一下,挂出好几个汽车大V,说他们恶意抹黑企业,禁言90天,半年不许接广告。
你品,你细品。
这是不是特像一出家庭伦理剧?一边是打了鸡血、嗑了药似的熊孩子,玩命地往天上蹿,宣称明年就要登陆火星;另一边是拿着鸡毛掸子、一脸凝重的家长,跟在后头一边追一边喊:“你慢点跑!先把作业写完!不许跟邻居家小明打架!”
这锅大杂烩,尝起来味道实在是太复杂了。要我说,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技术发布会和政策吹风会,这活脱脱就是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的一场剧烈的人格分裂。
一边是“科技狂躁症”,一边是“规则焦虑症”。
先说说这个“科技狂躁症”。
现在车企开发布会,你要是不扔出几个听着就像科幻小说里的名词,你都不好意思上台。能量密度、算力、激光雷닷线数……这些玩意儿,成了新的“马力”和“扭矩”。以前大家比谁跑得快,现在比谁更“聪明”,或者说,谁看起来更聪明。
奇瑞这个1300公里续航的全固态电池,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这玩意儿是真是假?我相信奇瑞实验室里肯定有这么个东西,技术也肯定是领先的。但“2027年装车验证”,这几个字才是关键。朋友,这叫“PPT期货”。它的首要任务,不是解决你我的续航焦虑,而是制造对手的股价焦虑。
你看,我手里有“核武器”了,你们跟不跟?不跟,三年后你就得掉队。跟?那你得赶紧砸钱、挖人、搞研发。这就是一场掀桌子的豪赌,赌的是未来三五年的技术路线。赢了,通吃;输了,可能连牌桌都上不了了。
零跑的双8797芯片也是一个道理。1280TOPS的算力,听着吓人,但真能全部用上吗?软件能跟得上吗?能给用户带来翻天覆地的体验提升吗?可能暂时还不能,但这个数字必须喊出来。因为在消费者心里,数字就等于实力。这就跟咱们买手机一样,没几个人真懂那堆芯片参数,但一听“满血版”、“Pro Max”,就觉得牛。
车企现在深谙此道。他们不是在卖车,他们是在管理你的“科技预期”。
而另一头,那些曾经的巨头,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你看日产,入华40周年,搞了个庆典,发布了三款新车。听着挺热闹,但仔细一看,有点心酸。给天籁装个鸿蒙座舱,这操作就像给一个西装革履的老派绅士硬塞了一部最新的折叠屏手机,透着一股努力想跟上潮流的勉强。再看看本田,9月份销量才五万多台,跟巅峰时期比,简直是腰斩。
为什么?
不是他们的车不好,是他们的人格还停留在“机械时代”。他们还在跟你聊发动机热效率、聊底盘调校、聊变速箱的平顺。可现在的中国消费者,脑子里已经被“智能座舱”、“自动驾驶”、“OTA升级”这些新物种给占满了。你跟一个天天玩无人机的人聊风筝怎么放,他不是听不懂,是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了。
这就是“科技狂躁症”的威力,它不光是技术的比拼,更是一场认知层面的覆盖和颠覆。它让新势力们显得无所不能,让老牌巨头显得步履蹒跚。
聊完了狂躁,再来看看“规则焦虑症”。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监管的“鸡毛掸子”偏偏在这个时候打下来?
很简单,因为熊孩子玩得太过火,已经快把自家房子给点了。
工信部说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说白了就是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车都在吹的L2、L2.5级自动驾驶。这玩意儿,名字起得特别有学问,叫“辅助驾驶”。啥叫辅助?就是关键时刻还得靠你。但车企在宣传的时候,恨不得说成是“你的专属老司机”,就差把方向盘拆了。
结果呢?用户信了,真敢在高速上一边开车一边打游戏,一出事,车企两手一摊:“说明书里写了啊,这只是辅助,是你自己没注意。”
这就叫权责不对等。你享受了吹牛逼带来的销量,却不想承担吹牛逼可能带来的后果。
还有OTA升级。这本来是个好事,车能像手机一样,不断更新功能,越用越新。但现在被一些车企玩坏了。今天给你加个功能,明天偷偷给你把功率降了;说好的功能,拖个一年半载才给你兑现;甚至有些升级,还会带来新的bug。这哪是升级,这简直是开盲盒。
至于微博上那些被禁言的大V,更是把这浑水搅得更浑。汽车圈的“黑公关”早就不是新闻了,你给我钱,我帮你骂对手;他给我钱,我帮你夸自己。事实?真相?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流量和“商单”的价格。
所以你看,当一个行业被“狂躁”的情绪裹挟着蒙眼狂奔时,必然会踩到坑里,甚至掉下悬崖。这时候,那个拿着“鸡毛掸子”的家长就必须出手了。
出手,不是为了打死熊孩子,而是为了让他活下去。
规范OTA,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也是为了维护“软件定义汽车”这个概念的信誉。修订召回条例,加入对智能系统风险的研判,是告诉车企,别以为把问题甩给“软件”和“用户误操作”就能万事大吉,只要有缺陷,就得召回。清理网络喷子,是想让大家能在一个相对干净的环境里,讨论车本身,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饭圈式互撕。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核心:给狂热的技术竞赛,装上一个“安全阀”。
所以,现在你看懂这出“人格分裂”的大戏了吗?
它其实是中国汽车产业从一个旧时代,迈向一个新时代的必然阵痛。
旧时代,一辆车从设计到上市,可能需要五年。它是一个高度成熟、稳定、可靠的工业品。它的价值,在它驶下生产线的那一刻,就已经基本固定了。
而新时代,一辆车更像是一个“半成品”。它的硬件,比如电池、芯片、底盘,决定了它的下限。而它的软件、它的算法、它的OTA,决定了它的上限和未来的可能性。它成了一个可以不断成长、不断变化的“智能终端”。
这个转变太快、太猛烈了。快到整个行业的规则、法规、甚至用户的认知都还没来得及跟上。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幅光怪陆离的景象:
奇瑞在畅想1300公里的诗和远方,方程豹和华为联手,把硬派越野车变成了可以城市NOA的科技潮玩。这是面子,是科技狂躁的A面。
而监管部门在身后,紧张地检查着每一颗螺丝,给每一个狂飙的梦想画上红线,封杀那些企图用谎言和抹黑来投机取巧的玩家。这是里子,是规则焦虑的B面。
我们作为消费者,就夹在这A面和B面之间。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科技红利,用二三十万的价格,买到了过去上百万豪车才有的配置和体验。但同时,我们也在用真金白银和每一次出行,为这场宏大的技术实验投票,甚至承担着“小白鼠”的风险。
这没有对错,这就是时代的进程。这场狂躁与焦虑的交织,恐怕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技术不再是用来吹嘘的噱头,而是真正可靠的服务;规则不再是亡羊补牢的被动监管,而是融入设计前端的主动敬畏。
到那时,这场大戏才算真正进入了高潮。
所以啊,这锅大杂烩,你尝着是啥味儿?是激动人心的未来味,还是有点不放心的试验品味儿?评论区唠唠呗。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