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退车退钱,小米越闹越大

集体退车退钱,小米越闹越大

一场由“碳纤维神话”引爆的信任崩塌

集体退车退钱,小米越闹越大-有驾

2025年5月,小米汽车陷入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数百名SU7 Ultra车主因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掀起集体退车维权浪潮。这场风暴不仅撕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参数内卷”的遮羞布,更将雷军“真诚人设”与小米造车能力推上舆论审判席。

---

一、从“赛道神器”到“智商税”:一场蓄谋的营销反噬

事件导火索源于SU7 Ultra车主提车后的实测“打脸”——官方宣称“双风道高效导流”“轮毂散热”的碳纤维前舱盖,拆解后被发现风道狭窄、未连接散热系统。B站博主用鼓风机测试显示,纸巾在开孔处纹丝不动,彻底推翻“空气动力学优化”的宣传。更令车主愤怒的是,该部件成本估算仅1万元,售价却高达4.2万元,溢价超300%。

这种“参数神话”的崩塌早有预兆:

宣传话术的模糊性:雷军曾强调“内部结构改动”“双风道导向轮毂散热”,但6小时后修改微博措辞,埋下争议伏笔。

性能承诺的落差:SU7 Ultra交付后通过OTA更新将1548马力限制至900马力,解锁需在指定赛道达标,合同却未提前告知此限制。

品控漏洞频发:有车主新车行驶39公里即抛锚,电机拆解发现轴承裂痕,二手车市场准新车折价超3万元。

二、危机应对三重败笔:从“挤牙膏”到“积分羞辱”

面对维权,小米的应对策略激化矛盾:

1. 补偿方案“打发叫花子”

对已购车主仅赠送2万积分(约2000元),未交付车主改配铝制机盖需重排30-40周。车主直言:“我要的是退车,不是200块代金券。”

2. 技术解释避重就轻

官方致歉称“信息表达不清晰”,却回避出具风道设计参数和第三方检测报告,被指“用公关话术掩盖功能缺失”。

3. 法律责任的“太极拳”

律师指出,若证实明知功能缺失仍宣传性能提升,可能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欺诈,但小米坚称“设计兼顾造型与功能”,试图模糊法律边界。

三、信任崩塌的深层逻辑:互联网思维撞上汽车工业铁律

这场危机暴露了小米造车的结构性矛盾:

1. 流量逻辑的致命伤

雷军个人IP与品牌强绑定,既加速了前期流量收割,也导致问题爆发时矛头直指创始人。车主联名信中“保持真诚是你当初的承诺”的控诉,实质是对“人设营销”的反噬。

2. 供应链掌控力缺失

碳纤维部件代工厂被扒出曾涉足手机壳生产,缺乏汽车零部件经验。业内人士称:“跨界玩家对汽车供应链复杂性严重低估。”

3. 用户思维的错位

用手机行业的“参数内卷”思维造车,忽视高端车主对体验与身份认同的需求。SU7 Ultra车主多为“米粉转化”,维权群中有人曾为小米写宣传文案,情感背叛感加剧矛盾。

四、行业启示录:新能源汽车的“祛魅时刻”

此次事件成为行业转折点:

营销红线的重定义:华东政法大学专家指出,使用“高效导流”“赛道级”等模糊表述可能违反《广告法》,行业或将告别“擦边球话术”。

用户信任的不可逆损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小米二手车保值率垫底,品牌溢价能力遭重创。

监管利剑高悬:市监总局已介入调查,若认定虚假宣传,小米或面临“退一赔三”的集体诉讼,预估赔偿金额超2亿元。

五、雷军的至暗时刻:救火还是重塑?

面对危机,小米需跨越三重鸿沟:

1. 短期止损:接受无损退车、公布第三方检测报告、高管直面车主沟通,而非继续“积分补偿”的文字游戏。

2. 中期重构:剥离雷军个人IP绑定,建立独立技术团队权威,如聘请沃尔沃前安全专家担任CSO。

3. 长期战略:放弃“颠覆者”叙事,转向安全与可靠性塑造。参考华为问界“不吹嘘自动驾驶,只做可靠辅助”的策略。

结语:当“真诚”沦为营销话术

这场退车风暴的本质,是互联网思维与制造业规律的终极碰撞。小米曾用“感动人心”的性价比征服手机市场,但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截然不同——这里没有“迭代快消”的容错空间,只有以生命安全为基石的信任经济。雷军若想挽救危局,或许该重温自己2010年的微博:“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但此刻的小米车主更想追问:这份“美好”,是否包含对用户的坦诚?

(本文事实核查援引自第一财经、澎湃新闻、界面新闻及法律专家解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