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汽车市场变得热闹非凡。特斯拉一宣布,它的全球交付量达到了大约49.7万辆,创下新纪录。而来自中国的比亚迪呢,光纯电动车的销量就飙升到了大约58.2万辆,真是令人咋舌。
这表示,比亚迪不仅胜出,还以超过8.5万辆的巨大差距,把曾经的冠军远远甩在了后面。从2024年第四季度开始,这已经是比亚迪连续第四个季度在纯电动车销量上超越了特斯拉。
到底是啥让比亚迪这匹黑马突然崛起,站在了行业的前头呢?
高端打法不香了
要是把时间拉长到今年前九个月,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已经突破了326万辆的大关,里面纯电动车几乎占了一半,达到160.6万辆,真是不得不佩服!
换句话说,特斯拉在同期全球交付量上,比去年还少了大约5.9%,而比亚迪在纯电领域早已领先了差不多40万辆,算是差距拉得挺大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特斯拉几乎是电动车的代名词,它为整个行业树立了一种成功的榜样:凭借领先的技术和无可比拟的品牌魅力,走高档路线,从而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不过,今年的财报一出来,就让人看到了这个模式的不足之处。
虽然特斯拉第三季度的收入同比涨了12%,达到了281亿美元,甚至超过了华尔街的预估,不过在这个亮眼的营收数字背后,利润却出现了硬生生的大跳水。
归掉的净利润同比减少了大约40%,只剩下13.7亿美元,而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率也滑落到了令人担忧的4.9%。这就像个外表看似壮实的巨人,实际上内里已经开始显出疲态。
尤其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特斯拉的销量同比减少超过10%,这明显是个危险的预兆。
为了避免局势失控,特斯拉甚至不得不推出六座版ModelY这样的车型来拉升销售,可这更像是短期策略上的应急措施,而非长远布局中的深思熟虑。
与此同时,比亚迪选择了一条完全不一样的路线。
它并没有死盯着高端市场,而是打造了一套从10万元左右的海豚,到30万元的汉系列这些无缝连接的产品阵容,覆盖了最广泛的消费者群体。
更关键的是,它选择了“纯电动 plus 插电式混合动力”双轨发展方式,灵活应对各种地区和不同用户的实际需要。
这种“规模普惠”的策略,其强大威力在市场上一览无遗,不仅在中国本土表现得淋漓尽致,还在全球舞台上开疆拓土。
卷续航不如卷安全
如果说市场策略的调整是比亚迪带来的第一波浪潮,那技术路线的颠覆,就成了它重塑行业版图的第二把锋利刀刃。
曾几何时,电动车市场上那场兵器竞赛,核心始终集中在特斯拉擅长的方面:续航能跑多远,百公里加速有多快。
眼下呢,有一个比续航和加速更核心、更直击心坎的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你的车到底安不安全?比亚迪用它的刀片电池,给出了一份让整个行业都为之一震的答案。
就在今年,这项技术提前完成了打算到2026年才正式推行的中国新国标GB38031—2025的全部考核。
这个新国标被业内人喊作“史上最严”的动力电池安全规范,里面新增了不少极端甚至变态的测试内容,比如模拟车辆在路上可能碰到的底部撞击,还包括快充循环之后的安全性能测试。
在那些最重要、也是最能体现电池根本安全性的针刺穿透测试里,刀片电池表现得真是惊人,没有明火、没有烟雾、没有爆炸。
就算被一辆50吨的卡车碾过去,那块电池依旧能正常运转,抗压能力真让人佩服。
这种几乎偏执的安全追求,正逐步为整个行业树立一个以安全为根本的新标准。
这可不是某个技术遇到偶然的关键突破那么简单。翻开两家企业的专利库,你会看到一个更有趣的事情。
到今年为止,比亚迪在世界范围内掌握的有效发明专利已经超过3.2万件,其中跟电池和直驱技术有关的专利就有9847项。
跟比亚迪比起来,特斯拉在这个领域的专利总数差不多是7629件。
一家企业不仅能研制出安全的产品,更能凭借扎实的技术底蕴去引领和决定“什么才叫安全”的行业准则时,她的身份已经逐渐由一个参与者变成了规则的制定者。
出海不是卖车那么简单
如今全球竞争的局势变化多端,下棋的方式也完全变了模样。特斯拉的国际布局,更像是一场“产品空投”行动:凭借着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统一的产品标准,直接闯入各地市场。
上海那座超级工厂,就是这个模式的核心支点,第三季度就为全球带来了差不多17万辆的产量。
不过,这种做法的短板也越发明显了。遇到更了解本土市场的竞争者,它有点顶不住。在中国卖得不太理想,连欧洲那边的战局也不怎么乐观。
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还有西班牙这五个主要汽车市场,比亚迪的销量已经赶超了特斯拉。
尤其是在德国这个汽车工业的核心地区,比亚迪的销量同比涨了哇,达到了惊人的824%。在西班牙,它的销量竟然是特斯拉的三倍。
在法国,比亚迪终于首次超过了特斯拉,这可是个大新闻。海外市场也是喜事连连,今年5月,比亚迪的海外月销快接近9万辆了,跟去年比上涨了超过133%。
比亚迪的国际化进程,可不是光打个广告、卖几辆车那么简单,它走的可是更深、更重的“生态植入”路线。不是仅仅把汽车送到海外,而是真正在那里立足、扎根。
在巴西,比亚迪投入建了个生产厂,那儿出来的第1400万辆新能源车,正是在那儿下线的。
更有意思的是,巴西总统卢拉自己也成了比亚迪的车主,这绝对可以看成是他们本土化策略搞得挺不错的最有力证明。
在欧洲,比亚迪选了匈牙利建厂,作为跳板,把触角伸向整个欧盟市场。这种制造本地化的做法,不只省钱、避风险,还能跟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更紧密地扯上关系。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比亚迪的出格动作不止在卖车,它已经开始把技术也推到国际舞台了。日前,官方确认已正式授权全球知名汽车巨头Stellantis集团使用他们引以为豪的DM-i混合动力技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这代表着,比亚迪不光在塑造自家的产品,也在把自己的核心技术推向国际,把那些曾经的行业领头羊也纳入了它的技术体系,真正达到了“生态植入”的巅峰境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