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的设计到底是脑子里进了水,还是进了山寨厂?现在每回路过那新新新新新款“大牌子国产电车”,我都怀疑设计师下班之后是不是改去做了美团骑手,顺手画个饭盒。有些车长得吧,像是特斯拉里钻出来的二娃娃,把法拉利、兰博基尼的激情盖头一摘,转身一套“洗剪吹”造型,豪迈到你怀疑人生:“这也太丑了吧!”——当然,审美这东西吧,不是人人都能“有幸”懂的,反正我已经从“懂欣赏”退化到“懂吐槽”了。
朋友前几天路上看着一辆凝黄小鹏P7,手机一拍,上来就是一串叹号,仿佛再多两颗就能骂出声。我就回了句:“是你把人家拍丑了吧,实物其实不赖,偶尔还能勾起我机械未来风的憧憬。”他甩过来一句:“我老了,看不懂现在到底流行啥。”我心说,中年人的悲哀,从小有饭吃,到大没车看,除了自己的脸,啥都只能靠想象力了。但也没法俺也得承认,这玩意压根不是给我们看的,现在车嘛,主打年轻人,谁还能给大爷们准备“养眼版”?除非你把那辆“行政座驾”开进广场舞队伍,才有点潮流感义。
于是,带着这份审美上的郁闷,开始打量每年如同下饺子一样蹦出来的国产新车,尤其是今年,设计风格张扬得离谱,眼花缭乱得活像直播卖货。“另类新物种”一茬接一茬,每家都想搞个原创,生怕人家不知道“我家设计师昨晚通宵抽风了”。以前中国人看车,先看中庸耐看——这可是我们的国粹,中庸就是市场万能钥匙。看行政轿车得大气优雅,看SUV要高头大马。三年五年开下来,顺眼第一,不用担心哪天时尚过气,变成街头难民。车企比消费者更懂这点,毕竟卖得出去才有故事可讲。
但进入电动时代,那套中庸的审美被冲刷得连泡沫都不剩,更别说马力、加速这些人人喊打的性能标签一夜变“白菜价”。只有设计还站在风口,忙着招摇过市。什么“智能”“新能源”“技术扩边”,各种老大难问题靠一笔原创抹平,之前只有超跑用的激进造型,现在白菜车也敢往自己脸上贴,仿佛“辣条也能变山珍”。要说年轻人好这口,“你有个性我有钱,大家一起飞”,所以车企的受众迅速转向“Z世代”,人人都想做那第一眼的潮牌。
于是那些“不取悦所有人”的原创车型像雨后粽子一样疯长,一边刺激着盲审网友的眼球,一边给自己贴上高逼格“设计师拯救世界”的标签。“你看我,比BBA都敢突破!”实际一瞅,也就剩下那点“不走寻常路”的脸面能挺到最后。
这年头,大厂集体发疯已成常态。你看小鹏整天念叨,让每个路人第一眼看到P7都要发出“哇”的惊叫,貌似是在说“给你个记忆点”,其实心里想的是“你最好直接下单”。但你要是中庸审美看这玩意,分分钟开场就“弃如敝履”,毕竟几乎找不到过往经验里的参照,尴尬感扑面而来。像那次慕尼黑车展,宝马iX3和奔驰纯电GLC一亮相,奥迪Concept C官图一发,网友整齐划一,表情包和吐槽如洪水猛兽:“BBA都开始放飞自我了,这世界还能有谁值得信赖?”
说句实话,我初看宝马iX3,觉得那双肾格栅也太瘦小了,仿佛开口笑变成了抠鼻孔。元宇宙端出来的还不如乡村网红造型。奔驰那边反倒是把格栅玩到高调土豪极致,942个可交互光点在那一闪一闪,确认过眼神,是“土豪里的科技宅”。但调适完心情仔细二刷,发现“小双肾”不是胡乱来的,其实1960年代就有宝马1500的传统,现在搞点灯光切换,还别有一番现代感。谁说丑就一定毫无道理,至少原创是有历史的。
讲真,大厂玩突破很危险,谁愿意拿失业做试错代价?可BBA非要离经叛道,还不是过气电车要翻盘,给油车立个区隔。宝马就跟祖上炫耀家底似的,把“新世代”标签往iX3一贴,“窄双肾”一亮,徐徐道来:历史的辉煌不是都跑销量去的,老家伙比你小学生懂美学一百倍。然而豪门任性,像是沉迷复古又坚信科技感,总体思路是:设计我敢玩,创新别人不敢看。买不买由你,看不懂归我。
说到底,原创设计是高级货,不是指好看就行,还得能撑住行业的逼格。大品牌领头冲锋,势必会让全行业开始重视原创,毕竟大家都爱做头牌。“你要个性还是同质化?”这是个伪命题。谁都想做手机里的iPhone,但抄来抄去,到最后丑成一个样才是灾难。出了个小米SU7,能找出一堆似曾相识的元素,结果堆在一起反而还算和谐,还不是卖爆了?这是“中国式兼容审美”,好像每个潮流车主都脑补自己是雷军那口气。
原创的试错成本太高,国内车厂多数还在保守的船上,挪一步就是花钱冒险。你花十几亿做一辆小众车,分分钟被销量碾压,谁能扛得住?这市场教育还在建设期,大众喜好本身就“趋同”,你难搞出核爆款,还不如直接正向抄作业。设计师很多时候是在被项目经理和KPI直接“毙了”,理想很丰满,现实特扁平。毕竟新能源车的玩意,眼泪和审美都可以拷贝,Logo遮住个大灯、贯穿灯带说是原创,真是自我催眠。
外观设计曾经是买车时最重要的一环,现在只要不吓死人,大家都能凑合。特斯拉内饰被吐槽多少年?简陋得像宜家半成品,一样卖到爆,后来被所有国产车致敬,一大堆中控屏+怀挡+无线充=重复两百遍。配个大屏幕,装点无线充电,谁还在意那些造型的独特性?只要模子刻得深,人人都是“颜值担当”。当然,也有高手玩“借鉴艺术”,像小米这种混搭型,左挪右拼,你说抄吧?也说得过去,但放一起还挺有灵性。这年头抄袭也能创新,估计中国车企的“神似哲学”快能和拳法对标了。
此地无银三百两,消费者买了还真觉得“好看”。毕竟雷总亲自站台,这口气加分不少。一大波评论区转而吹情绪价值,设计反而打成了配角体验,说实话也正常,毕竟配套和智能更香,造型那点小众,偶尔看看就行。年轻人最在意个性漂亮,至于原创什么的,得排在第二位。
于是,到了买车时,多少人想着的是“买个智能电车”,谁还真在意外观创新?厂商就这样陷入“同质化”的温柔梦乡。抄一波又一波,大家都像素级借鉴,那些小众创新差点都被埋掉了。“审美趋同”不光是设计师的锅,也是消费者共谋,毕竟“丑”还能有情绪价值。你觉得丑,隔壁小王的女朋友却能当壁纸,没法统一标准。
三流拷贝,二流追赶,一流创造。总之中国市场野蛮生长,技术迭代快得都不带喘气,却在原创设计上一直打转。消费者现在还挺宽容,“神似借鉴”都能靠情绪价值买单。但出海去跟全球车企抢饭碗呢?设计短板怕是要被锤爆。看看国际大厂,越超前、越先锋,创新越不怕失败。我们这边呢?研究成果共享,最后创新干成拼接、速度干成抄题,差距又要拉大了。
说到最后,其实设计丑不丑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敢不敢做原创,把审美这口气撑起来。“丑”不是买车的终极理由,“抄”才是断了美学的根。如今买车花钱买高级智驾都成常规了,鼓励原创设计溢价又有何不可?没准哪天丑到极致也能美到巅峰。
再想想,今天的汽车设计师,何尝不是新一代流浪歌手?唱着无人理解的曲调,回家数数KPI,顺便备份下张三的作业。车越设计越丑,审美越飞越偏,最后也许会流行回“马车方盒子”,省心又省钱。到时候会不会把比亚迪和小米的原型图印在T恤上,走在路边拍拍脑袋:“哎,这年头,丑也是个优势啊。”谁说黑色幽默是写小说的专利?写车,也能写出乡村爱情剧的味道来。
反正,世界越荒诞,车就会越好看——或者越来越难看。毕竟美丑这事儿,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时尚即是轮回,设计就是个圈。专家说了,“你丑你有理,我美我任性,你高兴你就买。”锅给谁背?都行,反正不是我的。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