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涨价,新能源销量下滑,手机中档失守

咱们这两年,打开汽车新闻一刷,朋友圈里一吆喝,差不多都能看到类似的话——“国产车怎么又贵了?”、“五十万的比亚迪U8了解一下”、“理想MEGA都能买半套房了”……说实话,一开始我也觉得自己是不是眼花了,想想当年那个一辆电动车还在跟“老头乐”掰手腕的时代呢,这会儿咋一个个都玩起豪车梦了?

这感觉可真是既新鲜又熟悉,一时间还真想不出哪里似曾相识,结果细细一回味,哎哟,原来这不就是智能手机当年那座“过山车”吗?想笑又有点哭的意味,是不是,和我一样的老铁有没有突然打了个激灵?

抱着一颗百思不得其解的心,我们先从现在说起吧。比亚迪U8的官方报价一出来,109万,你敢信?在以前这都够在三线城市买套小两居了。理想MEGA更别提,五十五万起步,还不用客气。这价格甩出来,有种看豪华车价格单的错觉。连我这样的“油腻老车虫”都得琢磨琢磨,到底谁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公。

你说国产车这波操作,到底是牛气冲天还是膨胀冒泡?咱先别急着下定论,倒要好好扒一扒这里面的门道。毕竟,这场大戏的真正看点,可不仅仅是表面那几个零的变化这么简单。

咱换个角度,翻翻历史账本,十年前的智能手机厂商们,不就是这么表演过的吗?记得2012年那会儿,小米刚出道,抓着“为发烧而生”的大旗,一记1999元的组合拳直接打烂了市场格局。那时候,动辄五六千价位的三星、苹果压根儿没招架住。国产机端着两千块的亲民价格,还附带一大堆花里胡哨的配置。老百姓买得心花怒放,也省下了不少钱。

可话音没落几年,现在的局面彻底变天了。华为Mate60直接卖到六七千,米14起步就得四千往上,活脱脱成了新一代“高不可攀”。更魔幻的是,有朋友跑去店里溜达一圈出来告诉我,现在最受欢迎的反倒成了iPhone,理由就一句——因为它“便宜”!你品,你细品,有没有点背后的喜感与心酸?说实话,活着见到苹果成了价格屠夫,还以为是在平行宇宙里做的梦。

就是这种似曾相识的既视感让人琢磨,现在不管是买手机的,还是买车的,都好像被推到同一个“芝麻开门”的终极试炼场:便宜的要么丑,要么阉割,贵的贵得没道理,中间地带反倒没人做,留给普通大众的选择空间愈发逼仄。

国产车涨价,新能源销量下滑,手机中档失守-有驾

说到这儿,有人会抬杠:你看人家特斯拉,Model S敲锣打鼓进中国,七八十万一台,还不是一票人去追?说明我们中国消费者还是有买高端货的实力和欲望呗。

可你再想想,特斯拉那可是从技术创新里熬出来的——自动驾驶玩得花、超充网络一路铺开,脑子转得比谁都快。国产品牌试图复刻人家的模式,却似乎“奢侈品表皮,高配置堆料”,主体玩法还是在比屏幕、赛马力、拼内饰灯光。之前我还真去体验过一辆五十万的电车,踏进去像极了某个夜店KTV,屏幕多得让人应接不暇。销售员神秘兮兮地说,这叫“沉浸式未来座舱”,我反倒在琢磨——行驶途中如果哪块屏幕突然“掉链子”,那场景得有多抓马?晚上开夜路的时候,是不是得戴副墨镜才不被晃瞎?

国产车涨价,新能源销量下滑,手机中档失守-有驾

说句不太好听的话,这种堆某种“科技感”未必能真正俘获消费者的心。用另一领域的话来说就是,“参数学家”的把戏玩多了,用户其实只念及稳定、实用和体验感——手机界老翻车的规律,本质上和现在的新能源车市何其相像?

你以为消费者爱的是花活儿堆料?不,大家更看重的其实就是怎么用得顺手、用得值、用得省心。手机圈里拍照、续航、信号、耐摔才是王道,在车圈,也不过如此。

最扎心的还在后面,你以为价格飚上天,销路会跟着起飞吗?去年下半年,各家新能源车企的销量一路往下探底,理想、问界那些年初还风光无两的名字,到了年底不得不硬着头皮搞降价、促销,各种优惠满天飞,堪比“双十一”清仓甩卖。

别觉得我唬你,身边就有朋友本来想买台新电车,看来看去,十万块以下的代步车和三四十万往上的高端车之间,就是个大鸿沟,中档车型凤毛麟角。最后实在憋不住,还是回去买了台老牌二十万的燃油车型,车企的高端梦,落一地鸡毛。

回头看看手机市场,还不是一样的病根?现在要么千元机寡淡如水,要么旗舰机贵成“牙膏厂”,三千元左右的黄金分割带反倒成了失落的价格岛,老百姓想求个舒舒服服、面面俱到的选择,难如登天。

而这背后,归根结底,还是商家们对于“高端化”的过度迷信。但事实一再证明“中产阶级是社会的脊梁”,他们追求的是合适的产品,而非贵出天际的品牌梦想。家用车攀上五六十万大关,只会让更多的人望而却步。结果你看,Model Y价格一砸到二十多万,立马销量重回巅峰。这说明了啥?产品对味、价格合适,消费者才会买单。太脱离现实,那就是“开历史倒车”,轻则止步,重则翻车。

理性说一句,国产品牌当然有进高端赛道的自由和资本,毕竟谁都不想一直吃低价血饼过苦日子。但“初心不忘,方得始终”不是鸡汤,而是硬道理。那句“性价比之王”让无数国产品牌立住了脚跟,一拥而上的高定涨价潮,风险远比想象得大。

如果车企只知道跟风涨价,却忘了基础用户才是基石,那后果可能真得喝上一壶。不信回头瞅瞅手机行业就知道了,昔日的山寨机、性价比王没把握住市场,现在又有几家还活着?消费者可不是傻子,品牌神话割韭菜只能兴一时,靠长远价值把持江山才是真理。

扪心自问一句,国产车眼下的涨价过热,究竟是技术硬实力带动的必然趋势,还是连锁反应下的“风间作雨”?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多只能用脚投票,还能怎么地?

有点意思的是,网络段子都怼上了:“再这么搞下去,两年后只能买BBA了,买国产?做梦!”戏谑归戏谑,背后那点点无奈与嘲讽,谁心里没点数?

扯到这里,局外人能做的也就是看看热闹、说说牢骚。归根结底,市场这碗水该怎么端,还是要品牌和消费者两边的智慧博弈。今天手机圈的折腾,活生生成了明天汽车圈的前车之鉴。玩套路容易,走长远难,哪个品牌能明白这个道理,谁就能笑到最后。

我呢,一直觉得,挣钱不是坏事,推高产业水平更不是原罪。问题是,该为谁提价、怎样创新,别弄得一地鸡毛、两头不讨好。毕竟,繁荣的表象遮不住需求的本质,卖什么都别忘了:买得起、用得值,大家才会一直挺你,才叫真正的中国制造骄傲。

国产车涨价,新能源销量下滑,手机中档失守-有驾

来,你怎么看?国产车眼下这波涨价,是进步的代价,还是膨胀的错觉?欢迎留言开喷,一起聊聊!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