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上半年净赚60.2亿,长城汽车更猛,干到63.37亿,理想汽车也稳稳拿下17.43亿——这三家车企,一个传统巨头稳扎稳打,一个硬派选手逆势突围,一个新势力靠“冰箱彩电大沙发”杀出重围。同样是赚钱,赚法却大不相同。你说这背后是销量撑腰?是成本控制?还是产品定位的降维打击?咱们今天不光看财报数字,更要钻进这些车的“内脏”里,摸一摸它们的三电系统,坐进驾驶座踩一脚油门,用轮胎和方向盘说话。
上汽:不是“老大哥”在硬撑,而是“全能选手”在进化
很多人一提上汽,脑子里还是“合资大户”“国企大厂”的刻板印象。但今年上半年205.3万辆的批发销量,同比增长12.4%,尤其是自主品牌卖了130.4万辆,占总量63.5%,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冲到31.47%——这说明什么?说明上汽的“两条腿走路”终于走顺了。
我前阵子试驾了上汽乘用车的MG7,这车你别看名字洋气,其实是正儿八经的国产轿跑。掀背造型、无框车门、剪刀门设计的内饰氛围灯……这些都不是花架子。它的风阻系数做到了0.26Cd,比很多30万级豪华轿跑还低。我开着它跑高速,胎噪和风噪控制得相当不错,底盘调校偏欧系,过弯稳,不飘。这背后,其实是上汽在平台化研发上的长期投入——SIGMA超级架构,让不同车型共享技术,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操控一致性。
再说新能源,上汽的“双能源战略”玩得挺溜。上半年新能源车卖了64.6万辆,同比增长40.2%,靠的是飞凡、智己、MG MULAN这些品牌在不同细分市场卡位。尤其是MG MULAN,在欧洲卖得风生水起,靠的就是“中国设计+欧洲安全标准”的组合拳。我朋友在德国开这车,说当地人根本不信这是中国品牌,以为是某个小众欧洲性能车。
但最让我意外的,是它的现金流——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10.4亿元,同比增长85.9%。这意味着上汽不是靠卖资产、借钱过日子,而是实打实靠卖车赚钱、回款快。这在行业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的当下,简直是“现金奶牛”级别的存在。
不过话说回来,上汽市值今年还跌了6.6%,但7、8月反弹21%,说明市场在重新评估它的价值。它不是没有故事,而是故事讲得太“实”了,不够性感。但对咱们消费者来说,这种“实”反而是好事——意味着它不会为了融资讲故事而牺牲品控,也不会轻易降价割韭菜。
长城:利润王背后的“狠劲”与“算计”
长城汽车上半年净利润63.37亿元,净利率高达6.86%,在几家车企里拔了头筹。它凭什么比上汽还赚?
我去试驾过哈弗猛龙和坦克300,说实话,这两台车开起来的感觉完全不同,但有一点一脉相承:机械素质过硬,底盘扎实,四驱系统真能玩泥巴。长城的Hi4插混技术,不是简单堆电池,而是把P2+P4双电机+两挡DHT玩出了花。猛龙那台车,我开着它走非铺装路面,电四驱的响应速度比传统机械四驱快得多,扭矩分配几乎是毫秒级,这在雨林或雪地里,就是安全和脱困能力的保障。
再说坦克300,这车卖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还火?因为它不做“伪越野”。你去看它的悬挂行程、接近角、离去角,都是实打实为越野设计的。不像某些“城市SUV”标榜越野,结果底盘一刮就废。我有个越野老炮朋友说:“坦克300是少数能让我开着去川西、敢进无人区的国产车。”
但长城的“狠”不仅在产品,更在成本控制。它自研自产程度极高,从发动机、变速箱到三电系统,甚至座椅、车灯都自己做。这种垂直整合模式,在行业下行时优势尽显——别人被供应链卡脖子,它还能压成本、保利润。
不过,长城也有隐忧。海外市场销售数据暂无相关数据,而上汽、长安都已实现海外销量近30万甚至50万辆。全球化布局上,长城还有点“偏科”。而且它的新能源转型,虽然有Hi4技术撑腰,但品牌形象仍偏“硬派”,在城市用户中,尤其是年轻女性群体中,吸引力不如理想、比亚迪。
理想:用“家庭场景”重新定义豪华
理想汽车上半年净利17.43亿,虽然总量不如上汽、长城,但它是唯一一家在营收微降的情况下,净利润还能同比增长的车企(+2.82%)。更关键的是,它上半年交付了20.38万辆,稳坐20万元以上新能源SUV销量冠军。
我去试驾理想L6,第一印象:这车是为“奶爸”量身定制的。座椅加热、通风、按摩全系标配,后排有冰箱,空调出风柔和,二排有小桌板……它不跟你讲百公里加速几秒,而是问你:“孩子在后排写作业,桌子稳不稳?”
它的L2级辅助驾驶我也体验了,NOA导航辅助驾驶在高速上表现稳定,变道果断,跟车距离可调,最关键的是——系统逻辑“懂人性”。比如前车突然加塞,它不会急刹,而是先轻微减速,再判断是否需要避让,整个过程不吓人。这背后是理想自研的感知算法和决策模型在起作用。
但理想也有“硬伤”——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是-47.37亿元。这意味着它卖车赚的钱,还不够支撑研发、建店、补能网络等投入。虽然账上还有498亿现金,够烧一阵子,但长期看,必须提升运营效率。
有意思的是,理想的成功,其实是把“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它不追求参数堆砌,而是研究用户真实需求:家庭出行要安静、要舒适、要空间大、要智能化但不复杂。它卖的不是车,是“移动的家”。
横向对比:谁才是真正的“赚钱机器”?
我们拉个表看看:
车企 上半年净利 营收 净利率 海外销量 经营现金流
上汽 60.2亿 2995.9亿 2.01% 49.4万 +210.4亿
长城 63.37亿 924亿 6.86%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理想 17.43亿 561.72亿 3.10% 暂无数据 -47.37亿
净利率最高的是长城,但体量最大的是上汽,理想则靠高溢价和精准定位实现盈利。
再看竞品:长安汽车净利润22.91亿,同比下滑19.09%;江淮亏损7.7亿;东风集团只赚了5500万……行业分化太严重了。这说明什么?说明靠低价冲量的时代过去了,谁能掌握核心技术、谁能精准定义用户需求,谁才能活得好。
未来怎么看?
上汽的挑战是品牌向上,长城的挑战是全球化和电动化转型,理想的挑战是现金流和竞争加剧。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再只拼销量,而是拼“可持续盈利能力”。
我最近跟一位4S店经理聊天,他说:“现在客户问的问题变了。以前问‘这车多少钱?’现在问‘这车保值吗?’‘电池能用几年?’‘智能驾驶安全吗?’”——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车企也必须从“卖车”转向“提供长期价值”。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谁赚得多,谁就赢了吗?不一定。短期看利润,长期看生态。上汽有全产业链,长城有技术壁垒,理想有用户心智,谁能持续给用户创造价值,谁才能笑到最后。
各位车友,你怎么看?
你更愿意买“稳扎稳打”的传统大厂,还是“精准打击”的新势力?
如果让你选一台20-30万的SUV,你会考虑理想L6、哈弗猛龙,还是MG7?
你觉得未来车企的“护城河”,是技术、品牌,还是用户服务?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我会一一回复,也准备抽三位老铁,送你去试驾这三款车,亲自感受它们的“脾气”。
(数据来源:各车企官方财报、业绩快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