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波兰,拍了张照,背景是那座格但斯克港的老码头,几百年前就沉淀着工业和海运的故事。这地方很有感觉,海风掺着一点点油烟味。说回来,吉利在波兰开第一家门店这个消息,其实也挺让人琢磨的。
你知道吗?吉利国际EX5在开幕当天就被拉到现场。那车站在门口,造型挺个性的,毕竟这是波兰第一台正式亮相的吉利电动车。门店面积虽然只有大概300平方米,像一只放大的咖啡馆那么大,却设计得挺实用。一半区域是展厅,另一半是试驾区。人多的时候,试驾车排队,咱们这边的租车行也差不多每天都得等个20分钟。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50到80(估算/样本少),这是我跟几位销售聊过后感受到的。你要想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空间和试驾体验很重要。因为欧洲人对试一次就知道是否喜欢这事特别敏感。你别以为只靠广告就能拉新,还是得让他们亲身感受才行。
说到试驾,和我之前体验的某国产SUV(我不提品牌名)比,EX5的操控其实没那么差。转向感、悬挂调校,整体比想象得更自信一些。那SUV其实也挺油腻的,毕竟电动车百公里能源成本估算在0.15至0.2欧元(体感/估算),跟油车差不多节省一半以上。这个信息我大概算的,估计和实际可能差十几分钱,要是再用欧洲的出租车成本作对比,电动车优势就更明显了。
我为啥说和油车比呢?因为在欧洲,尤其像波兰这种市场,很多人买车除了颜值和品牌,还特别关心维护费用和用车成本。而我有个印象:大部分人买车其实并不是真的那么喜欢追求性能,他们更关心用的顺不顺手、划不划算。销售跟我说,很多客人在试驾后会说:这车挺安静的,有点轻松的感觉。Ex5的静音表现确实不错,没有太多胎噪或引擎声,这个可以做加分项。
我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很多对于电动车的质疑声其实也来自渠道和售后。你能想象,波兰的修理店里,起码有些店还不太了解电池的维护呢?传统汽修师傅们喜欢的还是发动机和变速箱,一旦换电池或修电机,麻烦就多了。供应链这块,我其实有个猜测:吉利在欧洲的供应链布局估算(不完全确定),可能比国内要复杂很多。想象一下,就像做一台复杂的炒菜锅,配件可得全球买(这段先按下不表),动不动就要两三周才能拿到零件。对消费者来说,等待时间长,体验就打折。
说到这个,我想问两个点:第一,欧洲的消费者真的会理解绿色出行背后的技术复杂性吗?第二,像EX5这样的车,怎么打破贵的电动车都是高端的偏见,做到平价、好用、技术还实在?
我的一个小疑问是:吉利是不是低估了欧洲市场的一点,就是本土化这件事。你看他们找的经销商,像那天我问一个修理工:你认为电池保养难不难?他说:还没点太清楚,但我看这个电池包设计得挺牛的,拆不太容易。但他说完这话,眼神里多了一份好奇——我突然意识到,技术真正落地,还是要靠像他们这样一线的工人理解和接受。
或者:我是不是太乐观了?毕竟,欧洲的法规和安全标准比国内高得多。吉利怎么应对这些硬性标准,我其实没太细想过。
我记得销售当时和我说,我们会逐步开拓欧洲市场,不仅是销量,还有品牌影响力。但我心里暗想,真能建立起那种本地化的被认可的形象吗?这些正规门店,除了是标志性的,究竟能带来多少实际的信任感?这也是我一直在琢磨的。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嗯,回头问问你:你觉得,未来欧洲的消费者,真正愿意每天用电动车的,主要还是环保意识驱动,还是用车成本预算?还是,纯粹因为新鲜带来的好奇?
站在门店门口,阳光打在EX5深色车身上,有点刺眼。那车的线条其实挺在意的,不夸张,就是感觉很稳。可惜我没拍照。那天队伍里,有个小孩指着车说:爸爸,这辆车能载我去学校吗?简单一句,但我心里竟微微动了一下。
这点小细节,或许代表了未来实际的出行场景。而我在想,电子化的体验,未来会不会变得像买菜一样,变得那么日常和简单?又或者,还得还得等一段时间,真的把消费者带走他们的观念,才算进入他们心里。
这个世界还长着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