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老张的增程MPV三个月只花了420块油钱,同小区开燃油车的邻居算完账说他在骗人
上周末在小区地库,撞见老张倒车入库。那台5米2的大车,在两根柱子中间转了个圈就进去了,旁边一台轴距短它20公分的SUV还在那来回倒腾。我走过去问了句:“这车转弯怎么跟小钢炮似的?”老张摇下车窗笑了:“后轮也会拐弯,转弯半径5米4,比你那高尔夫还灵活。”
这话要搁以前,我肯定觉得是吹牛。但这几年车上的新玩意儿越来越多,后轮转向这事儿在轿车上见过,放MPV上倒是头一回碰到。低速的时候后轮反着打,就跟螃蟹横着走似的,地库里掉头确实省事不少。只是刚开始不太习惯,倒车时车尾的动作跟以前的车感觉不一样,得适应几天。
真正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老张给我算的那笔账。他说这车60升油箱配63度电池,平时上下班20多公里全靠电,周末带家里人出去玩才动油。三个月下来,总共就加了两次油,一次220,一次200,油钱还没突破450块。同小区另一哥们开7座SUV,一个月油钱就得七八百。
“你这续航不虚吗?”我当时就问了。
“市区基本不动油,高速上油电混着用,跑个千把公里问题不大。”老张说完顿了顿,“当然,开空调多了,或者山路跑得凶,数据肯定得打折扣。”
后来跟几个开增程车的朋友聊,发现他们都有个共同习惯——油箱越大,反而越不爱去加油站。电池够日常通勤用,油箱保底长途出行,这种组合在实际使用中确实有些便利性。至于厂家说的什么智能能量管理,高速提前储电、市区优先用电,这些逻辑听起来挺复杂,但开车的人其实不用管那么多,系统自己会琢磨。
舒适性这块,第二排那两个座椅是真下了本钱。腿托一伸,靠背往后躺到135度,再开个按摩,跑长途确实轻松很多。我爸妈坐过一次,下车就说这椅子比家里沙发还舒服。不过每个人对座椅软硬的喜好不一样,有人觉得太软了腰撑不住,这事儿没法统一标准。
空气悬架也值得提一句。过减速带的时候,车身控制得还算稳,不会那种大幅度上下晃悠。高速并线也不发飘,给人信心。只是某些碎石路面,细碎的震动还是会传上来一些,可能跟车重也有关系。系统能自动调软硬、升降高低,应付不同路况倒是够用。
噪音这块让我有点意外。虽然带着个1.5T发动机,但启动的时候动静真不大。坐后排的话,发动机工作可能都察觉不到。高速跑到120以上,车里说话还不用提高嗓门。三层隔音玻璃加上发动机舱的双层隔音,这钱看来没白花。
至于那套辅助驾驶,功能倒是挺全的。高速上帮忙盯车道、自动跟车、变道超车,能减轻不少疲劳。不过我个人习惯,不管系统多聪明,手还是得扶着方向盘,眼睛该看哪看哪。遇到复杂路况或者天气不好,还得自己接管。这些系统终归是辅助,不能把命完全交给它。
冬天续航衰减这事儿,增程车型或许能轻松点。电池撑不住了发动机顶上,至少不用像纯电车那样盯着剩余电量心慌。热泵空调加上电池预加热,低温表现据说还行,但具体衰减多少,各地气温不一样,没法一概而论。
前阵子跟老张一起去验车,顺便聊了聊用车感受。他说最满意的就是不用操心续航,想去哪去哪,不用提前规划充电桩。“以前开纯电的时候,每次出远门都得算着电量,现在油电互补,踏实多了。”
但他也说了句实在话:“如果你天天跑高速,那还不如直接买燃油车。增程的优势主要在市区通勤加偶尔长途,真要是跑滴滴或者天天高速,油耗优势就没那么明显了。”
第三排空间倒是挺宽敞,放倒之后后备厢能装不少东西。我帮老张搬过一次家具,塞进去两个大纸箱、三个行李箱还有一堆杂物,空间确实够用。只是平时如果坐满人,后备厢就得精打细算了。
手势控制这功能听着挺酷,实际用起来有时候灵有时候不灵。可能是手势不够标准,或者角度不对,偶尔会识别失败。语音控制反而更靠谱,基本上说什么都能听懂,方言也能识别。
车机屏幕够大,第二排还有独立娱乐屏,小孩在后面看动画片,前面开车互不打扰。音响效果也不错,就是音源质量得跟上,不然再好的喇叭也白搭。
说到底,这种车适不适合,还得看自己的实际需求。如果家里有老人小孩,经常全家出行,市区用车为主,偶尔跑跑长途,这种配置或许能满足大部分场景。但如果你是单身一人,或者主要跑业务,那选择空间就大得多了。
买车从来都不是件简单的事,账面数据再好看,也得看跟自己的用车场景合不合拍。老张那420块的油费账单听着诱人,但背后是他每天20公里的通勤距离,还有家里能装充电桩的条件。换个人换个环境,数字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