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明高:车企应重视挖掘车网互动价值洼地,推动新能源车市场和绿色能源互联网发展

先别说这篇稿子,总感觉最近汽车行业的风向变得怪怪的。尤其是不少人用未来这个词,仿佛说的都只是一场梦。其实你仔细想,新能源车的故事也没那么虚幻,只是这次总觉得有人没把重点放对了。

我曾经在一场维修厂跟修理工聊天,他一边手里抹油,一边笑:你说,充电桩都铺开了,车还能不能跑?要真那么简单,新能源车就不用担心续航了。说完,他又摇摇头,还是得看人怎么用车,别就跟着媒体瓜糖一样盲目乐观。理解这种心态很重要:还活在传统车型惯里的车主,一时半会接受不了电车梁上飞刀的变化。

欧阳明高:车企应重视挖掘车网互动价值洼地,推动新能源车市场和绿色能源互联网发展-有驾

这让我想起最近看到一辆特斯拉,车主说,充满电,能跑不到400公里,日常几乎够用了。这个区间,我自己估算,普通的家庭用车,续航在350到500公里之间,差不多算是大众接受的门槛(样本少,估算)。但现实是,很多消费者其实最在意的不是续航能力,而是我能用多长时间再充?这关口一虚一实。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很多车企在研发磷酸铁锂电池时,衰减到70%的话,循环次数大概可以到3000(这个数字是体感+资料),虽然听起来很耐用,但换个角度想:这就像你用手机,用个几年,电池就不行了。这还是个平均值,实际上环境温度变化、充放电惯都会影响实际寿命。你会不会觉得,卖车的时候没告诉大家日常使用会缩短电池寿命这样的小秘密?

说句实话,某些车企在推新能源车时,强调续航、价格,但哪里真有人愿意关注电池的心情呢?我偶尔会想,那些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就像一辈子都在打太极,不断出错又修好,能不磨损吗?一个微妙的比喻:就像我们老家的老木地板,不铺保养油,板子会裂,铺了之后也会磨薄。差别是,电池如果不小心,就可能突然断裂,那可是大事。

我还记得一个问题:为什么电池容量越大,反而不一定越赚钱?其实也简单:大电池成本高,充电时间长。平均每百公里能耗,估算下来,新能源车每公里成本在0.2-0.3元(临场小算,样本不足),比起油车的0.4元左右,确实省不少钱。但如果充电站排队、充电速度缓慢,用户体验就打了一折。

欧阳明高:车企应重视挖掘车网互动价值洼地,推动新能源车市场和绿色能源互联网发展-有驾

我真觉得,车网互动这块未来潜力无穷。有次跟朋友聊,他在某充电站排了半小时,直喊烦死了,充个电就像抽签。其实我想,车企如果能让充电等待变成赚钱的渠道,是不是能像加油站卖油一样成为服务站?比如说,用户在等待的时候,能享受一次优惠或小礼品,还能用车载系统把能源交易、点对点充电玩出点新花样。

说到这里,我得问一句:难道车企真的在用广告忽视了用户的等待心情吗?我觉得这个点特别微妙:一方面,研发上要考虑电池的耐用和成本,另一方面,市场又在催促快充快用。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其实格外宝贵(这段先按下不表)。我想,未来充电站可能会像便利店一样,将等待变成生意。

我不得不自我更正:之前说车企只关注效率,其实他们更关心的是投资回收,这就像我把旧衣服丢掉之前,要考虑卖出价、成本。如果把等待变成收益点,才是真正的运营突破。而这点,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

欧阳明高:车企应重视挖掘车网互动价值洼地,推动新能源车市场和绿色能源互联网发展-有驾

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像那位修理工曾说:你看,电池的耐用,和我们用车惯关系不大,主要技术还在研发。很多技术突破都像是在默默耕耘,没有那么直观,但一旦突破,市场就会翻天覆地。

我还在想一个问题:油车的油箱,就像我们常说的储蓄罐,用久了其实都知道,谁都想多装点油,但最终还是得合理配比。新能源车的容量像个宝藏,问题是,上面覆盖了一层虚假的光环,让人觉得大容量就一定安全、耐用。这就像一个油箱,装得越满,压力越大。

讲到这,我突然觉得,未来车网互动可能会像社区团购那样,变得更加集体化。你问:那用户会愿意加入吗?我猜,很多人其实喜欢,一个能让我省钱、省时间,还能让我有点参与感的事情,总有人愿意试试。

欧阳明高:车企应重视挖掘车网互动价值洼地,推动新能源车市场和绿色能源互联网发展-有驾

我也不是没有担心:这个未来什么时候到?会不会太理想?毕竟,现实一点:很多用户对于技术细节,基本不上心;也有人嫌麻烦,宁愿多花点钱买个现成的安心。这个安心背后,是不是也藏着很多被动接受的无奈?车企推车网互动的时候,真的考虑过不同地区的能量分布差异吗?北方能源条件、南方资源状况不同,那个金点子能否全部落地?(这段先按下不表)

而且啊,车网互动的难道不只是我用我的车帮你,谁又愿意用别人的闲置电池帮我这种循环?其实很像邻里借电那样的小事,也充满机遇与挑战。你说:这是不是太飘了点?可能吧。但我更关心的,是两年以后,真正会变成这个场景。

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个细节特别容易被忽略?充电桩其实很复杂,从供应链到安装、到运维,每一环都像是在拼一盘你死我活的局。我想,同一个城市里,连续遇到两个充电站故障的概率其实还挺高——这个细节,可能比续航更能决定用户体验。

说到这,哪天我也想试试,自己买个车充电一段时间,看看真正啥感觉。因为,只有自己体验过,才能更清楚:未来的绿色能源互联网,离我们有多远?还是说,这只是一场先走的风,而真正落地,还得靠用车的每个小细节去推动。

欧阳明高:车企应重视挖掘车网互动价值洼地,推动新能源车市场和绿色能源互联网发展-有驾

嗯,拜托未来别只剩遥远的梦想。你觉得,要是你我每天都能用上免费充电或者积分换电,会不会让原本烦恼的小事变成欣喜的买卖呀?这个想象空间,是不是还挺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