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市场里有个消息,可以说让不少人都感到非常意外,那就是一向以稳健甚至有些保守著称的丰田汽车,计划要给旗下的两款明星车型——汉兰达和赛那,推出增程式电动版本。
这个消息听起来,就像是那个班里最坚持用钢笔写字的同学,突然宣布要开始用最新款的智能平板做笔记了,转变之大,让人一时间有些反应不过来。
很多人都在问,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丰田吗?
那个把油电混合技术玩到极致,几十年来都坚持自己技术路线的行业巨头,怎么突然就掉头,开始学习中国品牌玩得风生水起的增程技术了呢?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深刻的市场变革和丰田自身无奈又现实的选择。
要理解丰田这个决定的分量,我们得先看看它过去是多么的“固执”。
几十年来,丰田的油电混合系统(HEV),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擎”,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省油和可靠的代名词。
从普锐斯到凯美瑞,再到汉兰达,这套系统的核心逻辑非常清晰:发动机是绝对的主力,负责驱动车辆,而电动机更像一个聪明的副手,在起步、加速时帮一把力,在刹车减速时回收能量存起来,整个过程无缝衔接,目的就是为了把每一滴汽油的效能都压榨到极致。
这套技术确实非常优秀,也为丰田赢得了全球数千万用户的信赖。
在燃油车时代,它无疑是节能减排的最佳方案之一。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也最激进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游戏规则已经彻底改变了。
现在的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大城市的家庭用户,他们买车的需求清单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首先,一张绿色的新能源牌照,已经从一个“加分项”变成了“必需品”。
在上海、深圳这样的城市,一张燃油车牌照的价格和获取难度,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而绿牌则提供了进入汽车生活的捷径。
丰田的传统油电混合车型,因为它不能外接充电,纯电续航里程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在绝大多数城市都拿不到绿牌,这就直接把它排除在了许多消费者的首选名单之外。
其次,消费者的用车体验需求也升级了。
大家想要的是一种“既要、又要、还要”的完美体验:工作日上下班通勤,我希望车能像纯电动车一样,安安静静、平平顺顺,用电驱动,每公里的花费只要几分钱,既经济又舒适;到了周末或者节假日,我要带着全家老小出远门,又绝对不能有里程焦虑,车子必须能像燃油车一样,随时加油随时走,想跑多远跑多远。
这种“可油可电”的模式,恰恰是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和增程式电动(EREV)车型的核心优势。
反观丰田的油电混合,它虽然省油,但本质上还是一台燃油车,无法提供长时间的纯电静谧体验,也享受不到低廉的用电成本。
市场的反应是最直接的。
当我们看到吉利银河系列,一个主打插电混动和增程的品牌,在今年5月份一个月就能卖出超过10万辆车,同比增长率接近三倍,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中国家庭用真金白银投出的票。
面对这样汹涌的市场浪潮,即便是丰田这样的行业巨人,也无法再继续安稳地坐在自己的功劳簿上了。
其实,丰田并非没有尝试过去适应中国的绿牌政策。
他们之前推出过名为“双擎E+”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但这次尝试,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是一次比较失败的探索。
问题出在它的设计思路上,它更像是在原有的油电混合车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打补丁”式的改造,而不是一次彻底的革新。
为了能上绿牌,它硬生生塞进去了一块更大的电池,但这带来了两个致命的缺点。
第一是空间妥协,因为没有预先设计好电池的位置,只能侵占后备箱或者底盘空间,导致车辆的实用性打了折扣。
第二是纯电续航里程非常短,当比亚迪的DM-i技术已经能轻松提供超过一百公里的纯电续航时,丰田的“双擎E+”还在几十公里的水平徘徊,价格却不便宜。
这样的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自然很难说服消费者。
这次不成功的尝试,让丰田深刻地认识到,在插电混动这条技术路线上,它已经落后了,想要追赶,不仅技术上要推倒重来,成本上也毫无优势。
而就在此时,增程式技术路线在中国市场异军突起。
以理想汽车为代表的品牌,用“大空间、舒适座椅、智能屏幕”加上增程系统,精准地解决了中国家庭用户的核心痛痛点——既要消除里程焦虑,又要享受电车的驾驶质感和智能化体验。
理想的成功证明了,增程技术是一条完全走得通,而且能被市场广泛接受的道路。
更重要的一点,对于像丰田这样精于成本控制的企业来说,增程式还有一个巨大的吸引力:它的技术架构可以和纯电动车高度共享。
也就是说,车企可以用几乎同一套底盘和三电系统,开发出增程版和纯电版两种车型,这能极大地摊薄研发和生产成本。
而结构更复杂的插电混动,由于发动机和电动机都要参与驱动,很难实现这种平台共享。
这笔经济账,丰田不可能算不明白。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历史性的一幕:曾经对增程技术持保留态度的丰田,最终还是选择了向市场和成本效益低头。
更有意思的是,如今选择拥抱增程技术的,不只是丰田一家。
全球汽车销量的头部玩家,包括大众、现代在内,都纷纷开始布局或推出自己的增程车型。
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全球性的趋势,它清晰地表明,由中国车企率先探索并大规模商业化的新能源技术路线,正在被全球同行所认可和学习。
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过去,我们习惯了国外品牌把成熟的技术和车型拿到中国来卖;现在,轮到世界巨头们来研究中国市场的成功案例,学习“中国方案”了。
据说,这次汉兰达和赛那的增程版本,将由丰田在中国的工程师团队主导研发,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供”车型。
这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信号,说明丰田终于意识到了,今天的中国市场已经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应付的区域市场,而是全球汽车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必须放下过去的姿态,用更本土化的思维,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当然,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还是产品本身。
丰田的增程版汉兰达和赛那,值得期待吗?
从积极的方面看,答案是肯定的。
汉兰达和赛那在燃油车时代积累下的良好口碑,尤其是在品质、可靠性和空间实用性方面,是它们巨大的无形资产。
如果能把这份深厚的造车功底,与增程技术带来的长续航、低能耗、可上绿牌等优势完美结合,理论上确实能打造出非常有竞争力的产品。
可以预见,它们的纯电续航里程至少要达到200公里以上,综合续航能力向1500公里看齐,才算有诚意。
不过,大家心里也存在一个疑问:丰田会用哪款发动机来充当这个“增程器”呢?
也就是那台只负责发电、不直接驱动车轮的发动机。
是沿用自己成熟的自然吸气发动机,还是会像一些新势力那样,向外部供应商采购专门为增程工况优化过的专用发动机?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车辆在亏电状态下的油耗、噪音和振动表现。
如果丰田能够放下身段,采用效率更高的专用增程器,哪怕是来自中国供应商,那将再次证明它彻底拥抱变化的决心。
无论如何,丰田的这次“觉醒”,虽然来得晚了一些,但对消费者来说终归是件好事。
它意味着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我们也将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