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高速堵车8小时,理想L7油耗飙到8.2升,隔壁唐DM-p只用6.1升,这差距藏着什么门道?
服务区加油站那会儿,听见旁边车主在电话里跟家里人嘀咕:“说好的省油呢,这一箱油才跑四百多公里。”扭头一看,理想L7,仪表盘上油耗显示8.2。再往前走两个车位,一哥们正给唐DM-p加油,聊起来说这一路下来平均6.1升,还顺便超了好几回车。同样是能充电能加油的车,差距咋就这么明显?
这事儿得从发动机怎么干活说起。增程系统的发动机只管发电,不直接推车,电池没电了它就得拼命转,把化学能变成机械能再变成电能,中间这么一倒腾,能量就散掉不少。尤其堵车那会儿,走走停停,增程器跟着一惊一乍的,热效率根本上不去,油耗自然就飘了。车里那个嗡嗡声,开始还能忍,时间一长真挺烦人。
插混这边玩法就不太一样了。低速时可以纯电溜达,高速上发动机直接接管驱动,电机该歇就歇着,能量转换少了一道,油耗自然压得住。领克08那套三挡变速箱更有意思,时速过了20就能让发动机介入,到了120巡航的时候挂高挡位降转速,油耗能稳在5.9升左右。这数字已经接近不少燃油车的水平了。
动力响应这块儿差别更明显。插混车即便电量见底,发动机和电机还能配合着一起发力,该超车超车,该爬坡爬坡。增程车就比较尴尬,电池一旦进入保护模式,整个动力输出明显打折扣,加速踩下去得等那么零点几秒,深蓝S7有车主反馈百公里加速从5.9秒延长到7.5秒以上,这种脱节感挺难受的。
城市代步场景下,增程确实有它的优势——充满电能跑一百多公里,日常通勤基本不烧油,静音性也不错,开起来跟纯电车差不多。但问题就在于,一旦遇上长途或者高速拥堵,短板就出来了。去年国庆那会儿,汽车之家收集了一万多条增程车主反馈,68%的人提到高速馈电时油耗远超预期,52%抱怨发动机噪音影响舒适性。
插混车主这边的反馈就平淡多了,只有不到三成的人提油耗问题,多数人觉得“亏电也能开”。这个认知差距,某种程度上已经说明问题了。
这几年各家车企的技术路线选择,也透着点意思。比亚迪、领克、长城这些厂家,都在往多挡DHT那个方向钻研,想办法让发动机和电机配合得更顺畅。甚至连之前主打增程的品牌,现在也开始琢磨怎么给发动机加个“直驱”功能。问界M7 Ultra版就搞了个“智能增程2.0”,号称能在特定路段让发动机短暂模拟直驱降低负荷,不过实际效果还得再观察。
从用车成本算账的话,也有些细节值得琢磨。插混车大多支持快充,唐DM-p半小时就能从30%充到80%,没有家充桩的话出去补个电也不算太折腾。增程车虽然也能快充,但电池容量往往更大些,岚图FREE那个318公里纯电续航听着挺美,可实际高速跑起来能耗22度电每百公里,充一次电得花不少时间。
静谧性这块,满电状态下增程车安静得很,但电量一低发动机工作时的声音和震动就会传进来。问界M7电量低于15%开着空调的时候,发动机转速能飙到2500转以上,车内噪音测出来62分贝,比插混车型普遍要高个四五分贝。这几分贝听起来不多,但坐时间长了感受挺明显。
政策这块儿也有些风向值得留意。明年开始,纯电续航不足100公里的插混车可能就不享受免征购置税了,但技术先进的插混系统,比如带多挡变速箱能直驱的那种,还是会被鼓励。增程因为发动机不参与驱动,能量转换效率天花板摆在那儿,长期来看技术空间相对有限。
零跑C10那个12.88万起售的增程版,价格确实够诱人,但拿掉了多层隔音棉,增程器也没主动降噪,实测馈电高速油耗8.9升,电池容量只有30度出头,高速纯电续航不到80公里。这个价位段能做到这样也算正常,只是核心技术这块儿跟理想、问界那些还是有差距。
说到底,这两种技术路线各有各的适用场景。每天通勤距离固定,充电方便,偶尔跑跑高速,增程车省心省钱。但要是经常需要长途出行,或者没有固定充电条件,插混那套全工况都能应付的底气,用起来会踏实不少。
服务区里那些不同的表情,大概就是答案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