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九月比亚迪三款车的改款,腾势N9、唐DM-i、海豹07 DM-i,这次是小修小补?

8、9月车圈炸锅!比亚迪三款主力集体"回炉",这波操作啥意思?

最近刷车圈新闻,好多人盯着比亚迪有点懵——9月中旬刚到,腾势N9、唐DM-i、海豹07 DM-i这三个"销量顶梁柱",居然齐刷刷宣布要升级!要知道,以前车企升级大多是单车型"挤牙膏",像这样三款主力同步大改款,上一次见还是三年前特斯拉Model 3/Y改款。

更耐人寻味的是,官方没藏着掖着,放话:"这次不是小修小补,是带着新技术和新体验来的。"(具体时间:2025年9月中旬,比亚迪陆续发布三款车型升级)

为啥"全体加班"?

是竞品逼太紧?

还是用户吐槽攒够了?

今天咱们就扒开这层热闹,看看比亚迪到底换啥打法了。

聊聊九月比亚迪三款车的改款,腾势N9、唐DM-i、海豹07 DM-i,这次是小修小补?-有驾

三款车齐升级,核心就盯上了这一个"痛点"?

9月中旬这一周,比亚迪的动作快得让人有点反应不过来。15号海豹07 DM-i发布会刚结束,紧接着唐DM-i宣布加推新版本,再过两天腾势N9的26款车型也跟着上。三场发布会挨着来,车圈的人都说:这节奏,比亚迪是真急了。

但说实话,这个"急"不是慌乱的急,更像是憋了好久终于爆发的那种劲儿。你去车主论坛、社交媒体上翻翻,这三款车的槽点其实早就堆成山了。有开唐DM-i的车主抱怨,高速遇上大雨天气,辅助驾驶功能不太敢用了,总感觉反应慢半拍;腾势N9的车主吐槽更直白,说车机系统有时候卡得像老年机,点个导航能愣两秒;海豹07 DM-i的问题集中在续航上,官方标的数字挺漂亮,实际开起来总觉得差点意思。

这些问题放在三年前,可能还能用"性价比高"来遮掩一下。毕竟那时候新能源车才刚起步,用户更看重的是"能不能开",而不是"开得舒不舒服"。但现在不一样了。2025年1到8月,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冲到了51%,这意味着啥?意味着每卖出去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的。市场从增量竞争变成了存量博弈,用户手里的钱变得金贵了,挑车的眼光也更毒了。

更要命的是,比亚迪自己也感受到了压力。7月份的销量数据出来,34.43万辆,看起来数字还挺大,但同比增速只有0.56%。

这是啥概念?

基本就是原地踏步。要知道,去年同期比亚迪的增速还是两位数往上蹿,今年刹车了。往前几个月看,6月到7月环比还下滑了将近一成。销量一停,整个公司的神经就绷紧了。

所以这次升级,表面看是技术更新,实际上是比亚迪在主动调整策略。以前那套"配置往上堆、价格往下压"的打法不灵了,用户现在要的是"用起来真香"的体验感。腾势N9重点改的是智能驾驶和底盘,唐DM-i把纯电续航从115公里拉到175公里,海豹07 DM-i更狠,高配版续航涨到230公里,价格还降了一万块。你看,每一刀都砍在了用户的痛点上。

聊聊九月比亚迪三款车的改款,腾势N9、唐DM-i、海豹07 DM-i,这次是小修小补?-有驾

变化其实挺有意思的。以前车企搞升级,更多是"我有啥新技术就给你塞啥",用户能不能用得上是另一回事。现在比亚迪反过来了,先听用户骂啥,再决定改啥。从"技术驱动"到"需求驱动"的转变,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因为这意味着研发、生产、供应链全都得跟着调,成本和风险都不小。但比亚迪这次选择硬着头皮上,说明他们确实憋着一股劲儿——不能再让竞品抢风头了。

"天神之眼"激光版+云辇-A,这波技术升级到底多能打?

聊完为啥升级,咱们再掰扯掰扯这次升级到底升了啥。比亚迪这次主推的两个技术,一个叫"天神之眼B-辅助驾驶激光版",学名DiPilot 300;另一个叫云辇-A智能空气车身控制系统。听起来挺玄乎,其实拆开了看也没那么复杂。

先说天神之眼这套智驾系统。比亚迪把智驾分成了A、B、C三个档次,A最高端配三颗激光雷达,算力能到508TOPS,主要给仰望百万级车型用;C最入门纯靠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算力100TOPS左右,十几万的车型标配。这次腾势N9和唐升级用的是中间档的B版本:1颗激光雷达、1颗英伟达Orin-X芯片,算力254TOPS,再配上5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和12个超声波雷达。

配置放在行业里啥水平?

拿理想L9对比,人家用的是双Orin-X,算力能到400TOPS以上,硬件规格确实更猛。但你要看场景。理想L9卖三十多万,腾势N9起步价也就三十八万多,唐DM-i更便宜,十六万多就能买到带智驾版本的。这个价位段能给你配激光雷达和254TOPS算力,已经算得上厚道了。

比亚迪这次强调的不是硬件参数有多炸裂,而是"用起来真的稳"。26款腾势N9标配这套天神之眼B,首次搭载了车位到车位的领航辅助,意思就是从你家车位出发,到目的地车位停好,中间整个过程都能让AI帮你干。还有下车泊入功能,人下车了,车自己倒进狭窄车位,对那些停车技术不太行的车主来说简直是福音。最绝的是自动过闸机功能,以前进停车场还得摇下车窗刷卡,现在系统自动识别,抬杆就走,这些小细节堆起来,体验感一下就上去了。

至于唐DM-i,虽然没配激光雷达版本,但也标配了天神之眼的基础版功能。在高速路和城市快速路上,车道保持、自动跟车、变道超车这些基本操作都能搞定。关键是本土化做得好,能识别电动车、外卖小哥这些国内路况特有的"幺蛾子"。你在北京三环开过车就知道,外卖小哥那个穿插速度,很多进口车的系统根本反应不过来,但比亚迪这套系统专门针对场景做了优化。

再说云辇-A这套底盘系统。比亚迪把底盘控制分成云辇-C、云辇-A、云辇-P三个级别,C是智能阻尼版本,主要用在汉、唐这些车上;A是空气悬挂版本,腾势N7、N9在用;P是液压版本,专门给仰望U8和方程豹硬派越野用。腾势N9这次配的就是云辇-A。

空气悬挂这玩意儿,奔驰GLE、宝马X5这些豪华车上早就有了。但比亚迪强调的是"智能"二字。传统空气悬挂更多是被动调节,你压过减速带了,悬挂感受到震动再做反应。云辇-A不一样,它通过整车的传感器实时监测路面状况,提前预判,主动调整悬挂的软硬和高度。举个例子,你在高速上巡航,系统会自动降低车身、增加悬挂阻尼,提升稳定性;进了城市道路,系统又会抬高车身、放软悬挂,保证舒适性。切换是毫秒级的,坐在车里基本感知不到切换的过程,只觉得车开得越来越"聪明"。

用户反馈也挺实在。有试驾过新款腾势N9的车主说,以前开老款过连续的减速带,后排坐着人端着咖啡都能洒;现在升级了云辇-A之后,同样的路况,咖啡杯稳得像粘在手上似的。还有人专门测试了高速并线,老款车身会有明显的侧倾,新款几乎感觉不到晃动。提升不是纸面数据能体现的,得真开上才知道。

当然,这些升级成本肯定不低。光一颗激光雷达的硬件成本就得大几千,更别说整套控制系统的研发投入了。但比亚迪这次选择不把成本转嫁给用户。唐DM-i的115公里版本价格还降了一万,海豹07 DM-i也降了差不多一万块。老车主更爽,通过OTA升级就能享受新功能,不用花一分钱。操作在行业里不多见,说明比亚迪这次是真想用技术换口碑。

聊聊九月比亚迪三款车的改款,腾势N9、唐DM-i、海豹07 DM-i,这次是小修小补?-有驾

为啥比亚迪"集中升级"?不是心血来潮,是这三步棋走明白了!

三款车一起升级,乍一看像是临时起意,其实背后是比亚迪一盘很大的棋。

这盘棋分三步走,每一步都藏着战略意图。

第一步,看清市场变了。2025年1到8月,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冲到51%,8月单月达到55.3%。数字意味着新能源车已经从"尝鲜阶段"进入了"主流选择"。用户心态变了,以前是"新能源车能开就行",现在是"新能源车凭啥比燃油车贵还没燃油车好开"。竞争逻辑也变了,以前拼的是谁敢卖、谁敢买,现在拼的是谁能让用户觉得"这钱花得值"。

压力来自销量数据。7月份比亚迪卖了34.43万辆,同比增速只有0.56%,这是今年首次出现增长几乎停滞。对比去年同期,比亚迪的增速还能保持两位数,今年刹车,说明市场饱和度上来了。用户不缺选择了,你不进步,别人就超过你。理想、问界这些新势力都在猛攻家庭用车市场,特斯拉的FSD也正式入华,智驾体验一下拉到了台面上。比亚迪如果还抱着"性价比"根稻草不放,迟早会被甩开。

第二步,技术攒够了就得释放。比亚迪这些年在研发上砸的钱不少,光2024年研发投入就超过了500亿。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云辇系统这些技术,其实在实验室里早就成熟了,就等着一个合适的时机大规模落地。

为啥选这个时候?

因为市场需求起来了。以前用户对智驾、底盘这些感知不强,你说得再天花乱坠,人家觉得"够用就行"。现在不一样了,去4S店看车的人都会问:"你这车有没有辅助驾驶?能不能自动泊车?"需求摆在那儿,技术储备也够了,不推出来更待何时?

这里面还有个时间窗口的问题。激光雷达、空气悬挂这些配置,以前都是三四十万以上豪华车的专属。现在供应链成熟了,成本降下来了,谁能率先把这些技术下放到二三十万甚至十几万的车型上,谁就能抢占先机。比亚迪这次升级,本质上就是在打"技术下放"这张牌。你理想L9卖三十多万配激光雷达,我唐DM-i十六万多也能给你配智驾版本。降维打击,对竞品的压力是巨大的。

第三步,专打竞品软肋。理想、问界这两年崛起靠的是啥?一个是家庭场景体验做得细,六座布局、冰箱彩电大沙发;另一个是智驾宣传做得猛,城市NOA、高速领航。比亚迪以前在这两块确实吃亏,技术有但没做到极致,宣传上也比较低调。这次升级就是要把短板补上。腾势N9对标的就是理想L9,六座布局、后排大屏、智驾标配,尺寸还比理想大一圈,价格却差不多。唐DM-i主打的是家庭实用,续航提升、智驾下放、价格还降了。海豹07 DM-i更狠,冲着合资紧凑SUV去的,高配230公里纯电续航,十几万就能买到。

三步棋连起来看,比亚迪的意图就很明显了:不是守,是攻。以前比亚迪靠规模优势、成本控制坐稳了新能源一哥的位置。但光靠这个不够,用户要的不只是便宜,还要好用、聪明、有面子。所以比亚迪这次主动求变,从"技术储备"转向"技术落地",从"卷价格"转向"卷体验"。转变来得挺及时的,因为再晚半年,等竞品把技术优势树立起来,比亚迪想追就更难了。

聊聊九月比亚迪三款车的改款,腾势N9、唐DM-i、海豹07 DM-i,这次是小修小补?-有驾

网友吵翻的问题,我们帮你理清楚了!

三款车升级的消息一出,网上吵得最凶的就是几个问题。有人觉得这是好事,终于舍得给配置了;也有人怀疑,这么大动作会不会要涨价?还有人担心,升级后会不会出一堆bug?

咱们一个个来捋。

升级会不会涨价?

答案很明确:不涨反降。唐DM-i的115公里尊贵型版本,指导价从17.98万降到16.98万,降了整整一万块。海豹07 DM-i也是同样套路,高配版纯电续航从135公里涨到230公里,价格还比老款便宜了约一万。腾势N9的26款虽然没降价,但38.98万的起步价保持不变,配置却堆了一大堆。要知道,光天神之眼B这套激光雷达智驾系统,硬件成本至少得加大几千。再加上云辇-A的空气悬挂,整套下来成本增加不是小数目。比亚迪这次等于是自己贴钱换口碑,短期内肯定会压缩利润,但长期看能稳住用户、抢占市场份额,这笔账还是划算的。

比亚迪的升级和竞品比起来优势在哪儿?

这个得分车型看。拿腾势N9对比理想L9,两者定位差不多,都是家庭旗舰SUV。理想L9的优势在于品牌调性和用户社区做得好,劣势是价格偏高、选装项目多。腾势N9这次升级后,智驾系统标配激光雷达版本,易三方平台支持后轮转向,云辇-A空气悬挂也是全系标配。尺寸上,腾势N9长度超过5.25米,轴距3125毫米,比理想L9还大一圈。

价格呢?

起步价38.98万,和理想L9的42.98万比,便宜了四万块。配置更多、尺寸更大、价格更低,性价比摆在那儿,确实有吸引力。

唐DM-i的对手主要是合资中型SUV和自主品牌的同级车型。升级后的175公里纯电续航版本,综合续航能到1240公里,馈电油耗只有4.7升。数据放在插混市场里算得上优秀了。再加上十六万多的起步价,带智驾版本也就二十万出头,性价比优势很明显。海豹07 DM-i更不用说,高配230公里纯电续航,日常通勤基本不用烧油,价格还控制在二十万以内。这个价位段的合资SUV,别说纯电续航230公里,能给你配个像样的混动系统就不错了。

升级后会不会有bug?

这个担心不是没道理。软件系统升级,最怕的就是匆忙上马导致体验翻车。比亚迪工程师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是:这次升级经过了大量路测和用户内测。而且老车主的OTA升级是分批次推送的,不是一刀切全部升级。策略比较稳妥,先推一批车主试水,发现问题及时修复,再继续推送下一批。万一真出了严重bug,还能紧急回滚,不至于大面积翻车。

从已经升级的用户反馈看,目前还没听说特别严重的问题。有个别车主反映智驾功能偶尔会误判,但这属于系统学习阶段的正常现象。随着数据积累和算法优化,误判会越来越少。倒是有不少车主夸赞升级后的体验明显变好了,车机反应速度更快、智驾功能更敢用、底盘舒适性也提升了。正面反馈多起来,说明这次升级的整体质量还是过关的。

说到底,升级这事儿,技术是一方面,态度是另一方面。比亚迪这次不涨价、不割韭菜、老车主免费OTA,做法在行业里确实少见。很多车企搞升级,要么新车涨价,要么老车主只能干看着,要么收费升级。比亚迪选择硬扛成本压力给用户升级,这份诚意还是值得认可的。当然,用户也不傻,好不好用,开上才知道。如果升级后体验真的变好了,口碑自然会起来;如果只是噱头大于实际,用户的吐槽也会接踵而至。

比亚迪换的不只是车,是"玩法"!

从"堆配置"到"抠体验",从"拼价格"到"拼技术感知",比亚迪这次三款车集体升级,表面看是产品迭代,实际上是战略转型。

转型背后,藏着新能源车市场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的大逻辑。

以前的新能源市场,是一片蓝海。用户要的很简单:能跑、能充电、价格别太贵就行。车企拼的是谁敢大胆投产、谁能控制成本、谁的供应链够强。比亚迪靠着垂直整合的产业链优势,把三电系统、电池、电机全都自己搞定,成本压到最低,规模做到最大,一举坐上了新能源一哥的位置。

但现在市场变了。新能源渗透率超过一半,意味着大部分愿意尝鲜的用户都已经买过车了。接下来要争夺的,是那些更挑剔、更理性、对体验要求更高的用户。这些人不会因为你便宜就买单,他们会对比智驾好不好用、底盘舒不舒服、车机流不流畅、品牌有没有调性。单靠"性价比"这一招,吃不通了。

比亚迪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7月份销量几乎零增长,就是最直白的警钟。市场不会给你太多反应时间,不进步就等着被淘汰。所以才有了这次三款主力车型集体升级的大动作。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准备的一次战略转身。

转身的难度不小。技术储备是一方面,更难的是观念转变。以前比亚迪更像是一家"工程师文化"的公司,强调的是技术实力、参数领先。现在要转向"用户导向",就得学会倾听、学会妥协、学会把技术转化成用户能感知到的体验。从这次升级来看,比亚迪至少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接下来就看市场反馈了。如果用户真的为这些升级买单,销量重新回到增长轨道,那比亚迪这波转型就算成功了一大半。如果反响平平,可能还得继续调整策略。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新能源车的下半场,光靠便宜和规模是赢不了的,得靠体验、靠口碑、靠真正打动用户的产品力。

比亚迪这次主动求变,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至少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用户越来越聪明,市场越来越理性,车企想靠套路吃老本的时代彻底过去了。能笑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真正把用户需求装在心里、把技术转化成体验、把诚意体现在价格上的企业。道理放在哪个行业都通用,放在新能源车市场,只会更残酷、直白。

毕竟,在车圈,"用户需要啥就改啥"的企业,从来都不缺掌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