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本田在华单月销量仅43,689辆,同比暴跌40.8%,这个数字不仅创下近十年最大跌幅,更暴露出这家日系巨头在新能源浪潮中的集体失速。从燃油车时代的"技术神话"到如今的销量滑坡,本田的困局绝非偶然。
暴跌背后:燃油车帝国崩塌
曾经以CR-V、雅阁等车型横扫市场的本田,如今正经历燃油车基本盘的全面溃败。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累计销量不足20.2万辆,同比下滑28.2%,而去年全年在华销量已从巅峰期的123万辆腰斩至85万辆。究其根本,国产新能源车型以15-20万元价格带发起"降维打击",不仅用插混技术瓦解日系低油耗优势,更通过智能化配置重塑用户价值标准。
电动化转型的"自杀式定价"
面对危机,本田并非毫无动作,但策略堪称灾难。东风本田S7上市时高达25.99万的定价,竟比同级国产车型贵出近10万元,即便紧急降价6万也难挽颓势,最终沦为"上市36小时仅20个订单"的笑谈。这种脱离市场的定价,折射出本田对新能源竞争格局的误判——依然试图用燃油车时代的品牌溢价收割市场,却无视国产新势力早已建立的性价比护城河。
产能收缩与战略摇摆
为应对危机,本田已关闭广本第四工厂、东本第二工厂,削减产能近50万辆,相当于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产能被砍。但电动化布局同样混乱:烨品牌发布半年仍无爆款,广本P7与东本S7同价位内耗,软件研发依赖华为、科大讯飞等技术外援,暴露出核心技术积累不足的短板。这种"既要转型又舍不得燃油红利"的摇摆,让本田在两条战线上同时失守。
破局关键:重塑用户价值认知
在上海车展亮相的烨GT轿跑,虽剑指Model 3、海豹等热门车型,但消费者更关心的是:本田能否放下身段重构产品价值体系?当小米SU7以21.59万标配城市NOA,极氪007把800V超充做到20万级,本田若继续在智能座舱、智驾系统等核心体验上依赖供应商,即便将电动车占比提升至80%,也难以扭转市场认知。
这场销量雪崩给所有合资品牌敲响警钟:在新能源战场上,没有永恒的王者,只有持续创造用户价值的生存者。对于本田而言,与其纠结于"降多少才能卖",不如彻底重构从研发到定价的全价值链——毕竟,中国消费者愿意为技术买单,但绝不会为过时的品牌光环支付溢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