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和同事聊起一汽丰田亚洲龙探享版,说真的,这车真让我咋舌——20万出头的价格,居然能把一般百万级豪车才有的配置全搬出来。前两天店里一瞬间人特别多,包括几个客户还开玩笑说:这车买回去能不能当家里‘开挂神器’?我当时心里想,这话没毛病。
先说个数字,这车长近4.9米,算上这个长度,完全够得上一台中大型轿车的身板。对比别的合资中级车,像雅阁和凯美瑞同级别车身都在4.8米上下,亚洲龙算是拉开了点差距。空间感体感上,坐进去那叫一个敞亮,尤其后排腿部空间,估摸着有30公分以上的自由伸展空间(体感,样本有限)。我这胖纸坐进去,还真不觉得挤,平时开凯美瑞后排,人家就抱怨挤手挤脚的烦恼。
说到动力,大家可能都会问,混动系统油耗到底高不高?这THS II系统是丰田多年来的老底牌,2.5L自吸发动机搭配电机,输出线性顺滑,没有涡轮介入的冲刺感,反而是一种稳中带劲的释放。现场测试油耗能压到5.5L/百公里(估算,样本少),比起同价位的1.5T涡轮车那顿挫感强且油耗时不时甩高,这系统更适合日常城市通勤。
我刚才翻了下自己去年秋天的相册,里面恰好有几张亚洲龙的内饰细节照片。那种柔软的真皮包裹+淡色调配合的木纹装饰,配合两块大屏拼接的设计风格,个人觉得比很多同级车型更讲究,特别是办公性质十足的中控布局,让你不觉得是为了科技而科技,而是恰到好处。
不过说实话,这车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Toyota Pilot我之前有点大意,觉得不就是个雷达加摄像头的组合?后来了解到,这套系统集成了预碰撞自动刹车、全速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比起一些品牌单一功能的辅助系统要更成熟。算是把驾驶员的视野和注意力做了个第二守护。对了,那个预碰撞系统就像给你装了个安全气囊外脑,反应快到快成本能。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智能辅助这块到底有多智能?官方介绍和实际体验总有点差距。你们觉得呢?
我还记得销售跟我吐槽过:亚洲龙这车对供应链要求高得要命,一定要那种全球统一供应链,那才靠谱。这点挺有意思。供应链这事儿,简单比喻就是厨房炒菜,食材采买你得全球挑最好的,才能稳住口味。亚洲龙的核心件比如电池、芯片都受全球行情影响,有时你看配置很能打,实际上背后跟供应商敲的价钱和交货期得甩出一堆谈判技巧。估计这也是国产中大型车供应链迭代上的硬骨头。
对比起来,一款雅阁混动,虽然也搭载同类型混系统,但在智能交互体验和空间表现上,亚洲龙明显占优——比如它的中控响应速度和音响系统环绕感要更沉浸一些。雅阁胜在轻巧灵活,城市开起来更顺手。说到这里,有没有人跟我感觉,丰田太注重稳反而少了点玩味?
我先前想说亚洲龙无短板,这话说大了。毕竟20万多的合资车里,谁也不能保证买了就百分之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一些年轻消费者可能还是觉得风格书生,动力不够暴躁,智能交互还不算够智能……尤其是ADAS(智能驾驶辅助),虽然实用,但和特斯拉那种寓教于乐的系统还稍有距离。说这话的原因,我是反复开过两款车,对比后感触挺明显的。
你有没有碰到过,买了车刚开始满心欢喜,然后发现一个小功能居然用不上,或者操控逻辑不太顺手?我觉得这很正常,毕竟每个人的用车惯不一样,单靠配置表可能忽视了用车场景的复杂度。
说到这里,我想问,你会因为车子颜值漂亮和空间宽敞而忽略动力表现吗?还是觉得智能装备才是真正买车的决定因素?(我知道,有点突然,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我来说,亚洲龙有点像那种稳扎稳打的中年选手,既不张扬也不失风度,恰到好处的配置让它看起来就像日常工作的全能助手。内心也会好奇,它能不能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这股性价比+豪华感的势头,毕竟市场上新玩家层出不穷,对家的定义也变得多样。
算了一下,20万入手一台亚洲龙,结合每年平均1万公里的行驶,假设油耗5.5L/百公里,按7元算,燃油成本一年大概3800元上下(心算,粗略估计)。这还是比较亲民的,尤其考虑长期维护和保值率(这块我没细想过,不过感知上丰田保值算高的)。
有个小细节挺有意思:亚洲龙的脚垫用料偏厚,今天下雨踩上去能明显感受到鞋底下的那层软弹力,细节里的用心嘛,你说它是不是更懂司机的日常了?
这车你怎么看?是不是掀翻了合资车该有的认知边界?或者你觉得还差点啥?我倒更期待有人能把这种舒适+智能+大空间玩出新花样。什么时候能坐进车里,除了驾驶以外还能感觉到这是我的专属移动空间,那才叫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