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车跑了五年,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变的那个瞬间。坐在4米长的微型车里,走横穿城市的巷子,突然发现用手指点了个点的天花板都能看清街铺的裂缝。8月的纯电榜单出来了,特斯拉Model Y掉了个座,居然掉到第三。我想了想,为什么会这样?最近市场的节奏,又在哪个点发生了变化。
我身边几个聊天对象,修理工、销售、朋友,他们都提到,今年车市像被投了个重锤。你看那模型Y,去年还好好的,今年突然觉得长势有点硬梆梆了。一个汽车修理工随口说着。他的话是有数据支撑的:销量环比略微下滑,估算降了5-8%,只是个体感。而我觉得有点像那天路上的睡眠,硬座上数得清细节,但放眼全盘,似乎也没变得更糟。
市场出现了一个微妙的分层。宏光MINIEV仍稳扎稳打,车市中微型车其实就是日常锅铲,不用太跨越大的门槛,经济实用——这点感觉跟我去工厂看零件一样,简单直接。样本少,不好多说,但至少这块市场的受众还在,谁都摆脱不了那种能装三个苹果和两个水壶的实用需求。
相比之下,中游位置的产品,比如零跑C10、银河E5、海狮的那款二线电动车,销量都在一千到两千左右。这个区间,基本上每款车都在试水状态,有点像更复杂的储藏柜,每次开都会发现点新东西,或者发现旧的坏了。市场还是没有一个明显的王者,更像是一个百花齐放的舞台。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但我记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细节:去年这时候,很多厂都在拼价格战,去年这会儿量还不错,但几家传统厂的销量都在围绕这个范围摇摆,甚至出现了量跌价涨的奇怪局面。这说明两点:一是渠道的压力变大,二是消费者变得更理性了——他们不再为廉价冲动买单,而是开始注重性价比和智能体验。
小米YU7一出来,速度不用说,直接冲到第五名。它的亮点在哪?简单讲,就是我给你点东西,你还不用太花心思。高性价比,生态圈联动,类似你买个厨房搅拌机,你倒不一定要用,但觉得方便,心里就踏实。这让我想起个问题,消费者真的变了吗?还是只是喜欢新鲜感?还是说,车企在设计上的差距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更多的还是用体验点穴。
一个细思极恐的点是:传统品牌似乎都在看,新势力在跑。可实际上,这样的跑,你能说一开始的跑就是真正的快吗?难道快只是一时的热血?我觉得这里面有点像投资市场,泡沫难免,不能全靠赛跑来判断谁赢了。特别是看到一些曾经爆款的车型,比如秦PLUS、元PLUS,位置在慢慢下滑——他们可能是沉沦也可能是转型,但无论怎样,都离不开那个变。
这让我想到一件事: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快充技术的那个突破部分,其实很像是这个行业的变通。像我有个朋友,做充电桩的,他说那个快充,其实就是把水箱的水压提上去,瞬间提升效率,但成本也上去了。你能想象吗?一台车的续航能力,就像水箱越大越好,但用线管输水也得花时间,这里面供应链的搏弈很像你追我赶的水管工。
我还算是算过:一辆电动车的百公里用电成本粗算,大概是0.4多块,如果再走高点,多跑几公里,实际的燃料费其实还是比油车便宜。可不不用太死板,这些数字只是个估算,大概也就让人心里有点数。
说到数字,你们注意到没——8月市场,像蔚来、极氪(这两个品牌大概价格区间偏高),它们的销量稳定,不算爆炸但也不差。而同期,像深蓝S05、极狐阿尔法T这些,就偏后面一些,看着越来越像平台期的老将。
我有个朋友(销售)说:消费者不用太在意那些高端,普通的买家更看重车的啥?实用和便宜。我自己也琢磨,谁愿意花钱买个车,结果还得跟别人比总里程数?靠的还是生活的小细节。
像那天我带父母出去,车子刚启动,窗外的一只麻雀飞过去,瞬间让我想到——这个行业就像那只飞过去的鸟,是自由的还是被困的?有时候我还在想:这个市场的胜负点到底在哪?是创新速度,还是价格战的深度?亦或是那些在风口上的新车型,能不能真的站得住脚?
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市场就是这样,充满了变数。但我心里始终觉得,下一次变的那个点,可能只是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车窗边的蝴蝶,或者新一代的车辆配件,甚至是个细节优化。
那你怎么觉得?未来的车,就是真的能像科幻片里那样,点一下就到家,还是会变成看谁跑得快的角逐场?我真不知道,但我现在只希望那只麻雀别再飞走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