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与大众再扩合作版图,电子电气架构覆盖燃油与混动市场

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今天官宣,将联合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应用范围从纯电车型扩展到燃油和插电混动车型平台——合作的版图,彻底铺开。

这事其实一路走来颇有戏剧感。

最早是大众在中国市场感到了压力,燃油车的优势还在,但智能化和软件方面明显落后。

小鹏与大众再扩合作版图,电子电气架构覆盖燃油与混动市场-有驾

2024年春天,他们抛出橄榄枝,找到在智能化、技术、软件与平台上都颇有建树的小鹏,说要一起干点大的。

那年4月17日,双方签了个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基于小鹏最新一代EEA,把它整合进大众在中国的CMP平台。

一个是百年老牌车企,一个是新兴的智能化玩家,算是握了个跨代的手。

到了7月22日,气氛已经更热络,双方的合作范围直接扩容到了大众面向全球市场的战略性MEB平台。

这就不只是“中国定制”了,而是把技术推向全球,算是迈出了关键一步。

那时,业内就有人预判,这种组合拳能让大众在智能化赛道少走两三年的弯路,也能给小鹏带来更扎实的现金流。

而今天的签署,其实是第三步:EEA平台化的应用,从大众在中国的纯电平台,进一步延展到燃油和插电混动平台。

换句话说,未来你在国内看到的大众车,不论动力形式,很可能都有一套“小鹏大脑”。

这在行业里不多见,毕竟传统车企在核心平台上外部引入技术的例子不算多。

行业专家杨继刚的评论挺到位——小鹏强在智能化、技术、软件与平台,大众强在设计、工艺和造车,把时间用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剩下的交给对方,可以减少摸索成本、降低风险,还可能带来销量提升。

我觉得这背后还有一点,就是彼此补齐了短板:小鹏得到的是大众的量产和全球化能力,大众得到的是智能化的飞跃。

如果把时间轴拉长到现在,成效其实已经显现。

今年一季度,小鹏靠着和大众的合作,服务业务营收涨了不少,利润率更是冲到66%以上。

这在新能源车企里是相当惊人的数字——毕竟大家普遍还在为盈利发愁。

有人戏称,这波合作让小鹏“卖技术比卖车还赚钱”,听着有点夸张,但也透着真实。

我一直觉得,这类合作的美妙之处在于,它不只是签合同、做技术整合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战略互补。

在充电网络上,双方今年1月还宣布合作建设国内最大规模的超快充网络,算是从软件到硬件全链条绑定。

6月,《金融时报》爆出小鹏自研的图灵AI芯片会被装进部分大众车型里。

这种从芯片到架构、再到充电基础设施的全方位合作,在当下的汽车圈里很少见。

你要是去想象一下,几年后在国内街头,一辆大众SUV静静停在充电桩旁,它的中控系统、充电管理、智能辅助驾驶背后,其实都跑着小鹏的代码,这个画面还真有点意思。

技术背后是人的决策——大众放下身段拥抱中国的智能化方案,小鹏敢于把自己最核心的技术交给别人用,这种互信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记得去年一次行业论坛上,有老车企的人私下感叹:“我们花了五年时间自己摸EEA,还是不如小鹏这套一上来就能跑的。”

这句话虽然带着些无奈,但道出了现实——时间就是最大的成本,尤其是在智能化竞争的风口上。

大众这次绕道直达的选择,让人感受到老牌车企在变化中的灵活。

当然,合作也意味着双方的未来紧密捆绑。

万一某方在市场上遇到波动,另一方多少也会被牵动。

但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浪潮里,单打独斗的风险更大,谁都不想掉队。

与其慢慢追,不如找个能带你提速的伙伴。

写到这儿,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组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40%,而智能化功能的普及速度甚至超过了电动化。

过去大家买车看动力、看品牌,现在越来越多人会问:“这车的芯片是谁家的?

系统流不流畅?”

在这样的背景下,EEA不仅是底层架构,更是决定用户体验和功能迭代速度的核心。

这也是为什么大众愿意把它交给小鹏来做——因为他们在乎的是下一场胜负。

有趣的是,这种跨国合作也许会在未来几年成为常态。

像丰田和比亚迪,奔驰和华为,都是不同路径的“强强联合”。

背后逻辑类似——谁能在最短时间内补足短板,谁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站稳脚跟。

所以,今天的协议,不只是新闻里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而是中国汽车产业链在全球竞争格局里话语权提升的一个注脚。

未来的大众,可能会更像“中国大众”;而小鹏,也会因为这波合作,走向更国际化的舞台。

如果非要给这次的事件找一个关键词,我会选“互利共生”。

它让我们看到,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速度和合作,可能比单纯的技术储备更重要。

换句话说,有时候会飞的不一定是自己长翅膀的人,而是搭对了船的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