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狂奔的2025年,宝马集团抛出一枚“矛盾”的炸弹:一边在奥地利斯太尔工厂砸下10亿欧元,量产第六代eDrive电机;另一边,同一工厂的产线仍在轰鸣,生产着传统燃油发动机。这种“左手新电机,右手内燃机”的操作,被外界解读为“战略摇摆”,却也暴露了传统豪华品牌在转型中的真实困境。
从市场环境看,2025年全球电动车渗透率已突破40%,但高端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特斯拉Model Y、蔚来ES8等车型以智能化、长续航抢占先机,而奔驰EQC、奥迪e-tron等传统豪车电动车型却因“油改电”平台、高价低配被市场冷落。宝马的“双轨制”恰恰卡在这一节点:既需用第六代电机技术(能耗降40%、支持400kW超充)应对电动化浪潮,又得靠X5、7系等燃油车利润支撑转型成本。
这种策略的矛盾性在数据中显露无遗。2025年上半年,宝马全球电动车销量增长18.5%,但燃油车仍贡献65%的利润;在华市场,电动车占比仅18.7%,燃油车却因价格战(如5系降价14万)销量暴跌17.2%。当奥迪撤回“2033年停售燃油车”承诺、奔驰将“2025年电动车占比50%”目标推迟至2030年时,宝马的“双轨并行”更像是一场豪赌——赌的是市场对燃油车的长期需求,以及自身技术储备能否覆盖所有可能场景。
正文
一、奥地利工厂:10亿欧元下的“冰与火之歌”
宝马斯太尔工厂的扩建,堪称“双轨制”的实体化缩影。这座拥有46年历史的发动机厂,自2022年起开启“魔改”模式:10亿欧元投资中,70%用于扩建第六代电机产线,30%保留给燃油机升级。如今,工厂内两条生产线并行:一条是全新打造的第六代电机产线,年产60万台电机(含转子、定子、逆变器全流程生产);另一条是升级后的燃油机产线,主产符合欧7标准的三缸至八缸发动机,并测试HVO100生物柴油技术。
技术细节上,第六代电机采用扁线绕组+油冷散热,功率密度达4.53kW/kg,较第五代提升19%;支持800V高压平台,配合400kW超充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350公里”。而燃油机线则通过集成式排气歧管、48V轻混系统,将NEDC油耗降低12%,并满足2026年实施的欧7排放标准。这种“新旧共存”的生产模式,让斯太尔工厂成为宝马全球电驱网络的核心节点——既为2026年国产的“新世代”车型供应电机,又为全球市场提供燃油机“续命”方案。
二、下一代X5/X7:纯电版与燃油平台的“同台竞技”
宝马“双轨制”在产品端的体现,莫过于下一代X5/X7的规划。根据BMW Blog披露的信息,两款车型将基于CLAR平台打造,该平台支持燃油、插混、纯电三种动力形式,并预留了四电机系统(如iM3)的拓展空间。
具体来看,燃油版X5(代号G65)将搭载改进的S68 4.4T V8发动机+48V轻混,动力突破650马力,匹配8AT变速箱;纯电版X5(代号G95)则采用第六代eDrive电机,提供xDrive45(402马力)、xDrive60(536马力)、M70(650马力)三种版本,支持800V超充。更值得关注的是,宝马明确表示“不会为纯电版开发专属平台”,这意味着纯电X5/X7将与燃油版共享底盘结构、电子架构,甚至部分零部件。这种“油电共用”策略,虽能降低研发成本(预计节省20亿欧元),却也引发争议:当特斯拉Model Y用一体化压铸技术将电池包与车身集成时,宝马的CLAR平台是否还能支撑“高端电动”的定位?
三、技术路线之争:宝马的“三层平衡术”
宝马“双轨制”的核心,是财务、技术、市场的三层平衡。
财务平衡:燃油车利润反哺电动化。2023年宝马研发投入达75.38亿欧元(同比增13.8%),其中60%投向电动化、数字化领域,资金来源正是X5、3系等燃油车型的现金流。以中国为例,2025年一季度燃油车销量虽降15.5%,但单车利润率仍达12%,远高于电动车的3%。
技术平衡:多元路线储备。除第六代电机外,宝马还在研发氢燃料电池技术(2028年推出量产车),并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大圆柱电池(2026年国产,充电10分钟续航300公里)。这种“多条腿走路”的策略,旨在避免因技术路线误判导致全盘崩溃。
市场平衡:区域化策略。在欧洲,宝马计划2027年关闭慕尼黑燃油机工厂,全面转向电动;在中国,则保留燃油车生产线,并通过降价(如2系优惠超10万)维持市场份额;在北美,继续推广插混车型(如X5 xDrive50e)。这种“看菜下饭”的策略,让宝马在全球市场中的电动车占比从2023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26.9%,但仍未达到“50%”的平衡点。
四、争议与挑战:“战略摇摆”还是“务实之选”?
宝马“双轨制”最受诟病的是“战略定力不足”。当奥迪撤回燃油车禁令、奔驰推迟电动化目标时,宝马的“并行至2030年”被解读为“跟风摇摆”。但深入分析会发现,这种策略实为“务实之选”。
从成本看,单押电动化风险极高。奔驰MMA平台研发投入超40亿欧元,但首款车型EQA因“油改电”被市场冷落;奥迪Q8 e-tron因销量暴跌导致布鲁塞尔工厂关闭。宝马通过燃油车利润覆盖电动化成本,避免重蹈覆辙。
从需求看,燃油车仍有长期市场。2025年欧洲电动车销量下降6%,德国取消补贴后渗透率仅27%;在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燃油车仍占90%以上份额。宝马保留燃油平台,正是为这些市场预留“缓冲期”。
从技术看,“油电同智”是趋势。下一代X5的CLAR平台虽非纯电专属,但已集成宝马最新电子架构,支持L3级自动驾驶、5G互联等功能。这种“油电共享”策略,既能降低研发成本,又能快速迭代技术。
总结
宝马的“双轨制”战略,本质是一场“时间换空间”的豪赌。通过奥地利工厂的“新旧共线”生产,宝马既保住了燃油车的利润奶牛,又为电动化转型积累了技术本钱。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进可攻,退可守”:若2030年前电动车市场未达预期,燃油车仍能提供稳定现金流;若电动化进程超预期,第六代电机技术也能快速上量。
当前,宝马在华市场的降价策略(如5系优惠14万、X1降价8万)已初见成效,部分车型销量回升。但长期来看,宝马需解决两大痛点:一是提升电动车的性价比(如iX3售价仍高于特斯拉Model Y);二是加速技术本土化,避免“德国研发、中国适配”的滞后问题。
对于消费者而言,宝马的“双轨制”提供了更灵活的选择:追求极致性能可选燃油版X5 M(617马力);注重科技体验可选纯电版iX5(650马力+四电机);若想“鱼和熊掌兼得”,插混版X5 xDrive50e(综合功率483马力)也是不错的选择。这种“全都要”的产品矩阵,或许正是宝马在动荡市场中的生存智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