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新能源汽车圈,热闹得像春运抢票。各家都在拼命刷销量,有的品牌一个月能卖出十几万台,有的新车型上线还没多久就被抢得断货。
你以为大家都在赚钱,其实有一家公司却几乎快要“人间蒸发”了——极星。半年只卖了69辆车,卖一辆倒赔27万块,这数据看得人直发懵。
现在连中国业务都快停了,年底有可能直接撤出中国市场,有点像“富二代落魄记”。
极星不是普通小厂,它的爸爸是吉利,妈妈是沃尔沃。
刚出生就被业内称作“车圈顶级富二代”,2017年成立那会儿信心爆棚,市场定位直接对标特斯拉,上市时市值一度飙到280亿美元。可惜高开低走,现在只剩账面亏损。
吉利老板李书福今年6月又往里扔了2亿美元,给极星“续命”,但谁都明白,这钱更像是“救急药”,撑得住多久没人敢打包票。
刚开始,极星确实风光。沃尔沃砸了十几亿美元在研发上,吉利的成都、台州工厂随便用,总部还设在瑞典。
品牌调性直接拉满,2017年推的极星1定价145万,逼格很高,全球限量500台,卖得比特斯拉还贵。极星的算盘是,先靠高价和稀缺性立住高端形象,把品牌做响。
但现实很快给了当头一棒——极星1价格太虚,市场根本不买账。消费者觉得新品牌不值那么多钱,连沃尔沃背书都没用。那500台的“限额”年年都卖不完,四年后就黯然停产。
首发车型没火,极星又开始转型,想做“走量款”。2020年推出极星2,定价拉低到30万上下,主打性价比,跟特斯拉Model3硬刚。
结果刚上市就出事——安全隐患,行驶途中突然“趴窝”,官方急召回2200辆。接下来几年又连着召回了好几次,车主都调侃返厂比系统升级还频繁。
品控一塌糊涂,销量自然上不去。三年卖的总量还不到同期Model3的一半。极星品牌形象彻底崩了。
极星的定位更是迷之混乱。现在还在设计的极星6又冲回百万级超跑,品牌调性一会儿高端一会儿平价,消费者根本搞不清楚它到底想服务谁。
这一套“广撒网”的打法,反而让品牌力被稀释,没人愿意买单。
这些问题在中国市场表现得最明显。2025年上半年,极星销量直接断崖式下跌,1月56辆,2月6辆,3月只有1辆,4、5月干脆颗粒无收,6月才勉强回升到6台。
一年卖不到70辆,还不如曾被嘲笑的恒大恒驰,后者销量都能翻它20倍。业务线也跟着缩水。2023年极星跟星纪魅族合资成立极星科技,想做本土化运营。
结果一年多就玩不下去了,2025年4月宣布终止合作,分销权又收回自己手里。
线下门店也是风雨飘摇。原来全国有36家店,如今14家暂停营业,剩下的大多是商场里的小展厅。
现在只剩上海前滩一家直营店还在硬撑,连在线购车系统都关了,买车得提前打电话预约。管理层也是一团乱麻,8年换了7任中国区CEO,平均每个人干不到一年半就撤。
每个领导想法各不相同,上一任刚说要直营,下一任就改成经销商;刚要本土化,过几个月又把产线搬到国外,员工天天摸不着头脑。
更尴尬的是,中国团队的话语权压根就没有,每次开会都得等瑞典总部,连小活动的物料都要从欧洲运过来,拖拖拉拉效率低到家。
极星背后的财务状况更让人心惊。截至2024年底,总资产只有40亿美金,负债却高达74亿美金,净资产直接负33亿。
2019年至2024年,累计亏损超过53亿美元,仅2024年一年就亏了20亿美金,相当于每天烧掉500多万美元。
连最初的股东沃尔沃都不想再管了,2024年初把持股比例从48%降到18%,明确表示不会再投钱,把包袱甩给吉利,自己体面“退场”。
李书福的2亿美元注资说白了只是杯水车薪。极星现在手头现金加起来不到10亿美元,但上半年净亏损就高达近12亿,毛利率是-49%,烧钱速度远超回血速度。
全球市场表现也不乐观,虽然欧洲销量还在撑场面,但美国市场已经崩了,2025年第二季度销量同比腰斩,主要原因是美国人更偏爱便宜的混动或燃油车,
极星的高价车型根本没戏。
最根本的矛盾还是品牌定位和品控。一方面,极星价格区间从30万到145万反复横跳,消费者根本不知该拿它怎么定位。
另一方面,安全隐患没解决,极星2召回的阴影还在,后续车型也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品控提升方案。
中国市场竞争极端激烈,每年新车上市像手机一样多,价格战打到天昏地暗,极星既没做出适合中国人的产品,也没搭好本土团队,最后被市场无情淘汰。
现在的极星,像是重病号用止痛片撑着,不改病根,怎么输血都没用。如果不能尽快明确品牌方向、加强本土化和智能化、把亏损控制住,吉利再怎么投钱也救不回来。
新能源车圈从来不吃“富二代”这一套,讲究的是产品硬实力和服务。消费者不买模糊定位的账,更不会容忍反复的质量问题。
极星能不能活下来,关键看它愿不愿意放下“北欧贵族”的架子,真正听懂中国市场的声音。时间已经不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