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的展台上,人群围着一辆荧光绿色的两厢车议论纷纷,德国一家汽车媒体的记者一边记录数据一边感叹:“这车在运动性能上简直是对大众ID.3的升级。 ”开展不到一天,这辆名为Lafa5的中国电动车已经收到了500多份意向订单,其中大部分来自欧洲的中产家庭。 而就在一个月后,这辆车就要在中国正式亮相了。 从欧洲到国内,零跑为什么要把节奏拉得这么快? 难道仅仅是赶个热度吗?
翻看零跑今年的销量数据,你会发现这种“火速衔接”根本不是偶然。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增速大约是35%,但零跑直接干到了156%的同比增速,交付量22.17万辆,愣是把自己送上了新势力销冠的位子。 更夸张的是二季度,月均交付量突破4.8万辆,6月份甚至冲到了5.2万辆的新高。 要知道,零跑年初定的全年目标是50万辆,现在半年过去已经完成了44.3%,照这个趋势,年底冲到60万辆也不是没可能。 销量暴涨的背后,是零跑在10万到20万这个主流价位段扎下的根。 比如B10这款车,去年12月开启预售的时候,1小时内订单就破了1.5万单,到今年6月,累计交付已经超过8万辆,成了12万到15万级纯电SUV里的爆款。 而C系列更是零跑的顶梁柱,上半年卖了16.85万辆,占品牌总销量的76%,其中C11靠着“15万级续航超600公里”的卖点,长期卡在细分市场的前三名。
既然基本盘这么稳,零跑为什么还要急着推Lafa5? 问题就出在“细分市场”这四个字上。 零跑现有的产品线覆盖了SUV和轿车,但全是偏家用的实用车型,年轻消费者想要个性和运动感,零跑之前只能靠C01的轿跑设计勉强应付。 而Lafa5的出现,直接瞄准了运动型两厢车这个空档。 这款车身长4430mm,轴距2735mm,比大众ID.3长了80mm,轴距多了55mm,后排坐一个身高180cm的人,膝盖还能留出两拳的空间。 性能上,它搭载160kW后驱电机,零百加速6.8秒,比不少20万级的燃油运动轿车还快。 底盘是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的独立悬架,50:50的轴荷比让过弯侧倾控制得更稳,封闭测试里绕桩速度比ID.3快5km/h。 这些参数摆出来,明显是要吃“平民小钢炮”这碗饭。
但零跑的野心不止于国内。 2024年它和Stellantis集团牵手之后,借着对方在欧洲的600个销售网点,快速杀进了德国、法国这些核心市场。 结果呢? 2025年8月,零跑在德国纯电市场卖了1200多台车,超过蔚来和小鹏,成了当地最受欢迎的中国纯电品牌。 整个欧洲市场,零跑的月销量稳定在4000台左右,而且两厢车占比超过60%。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Lafa5在慕尼黑车展上那么受欢迎,零跑早就摸清了欧洲人的喜好。 为了适配欧洲,Lafa5的底盘由零跑欧洲研发中心和Stellantis团队一起调校,湿滑路面制动距离比国内版短了1.2米;车机系统支持12种欧洲语言,接入了本地导航和音乐平台;甚至连车身材料都按欧盟REACH环保法规来选。 这些细节让欧洲媒体直接给它贴上了“最热中国车”的标签。
海外火了,反过来怎么带动国内? 零跑这步棋下得挺巧。 虽然它在二三线城市口碑不错,但在一线城市,品牌认知度还是拼不过特斯拉和比亚迪。 现在Lafa5带着欧洲媒体的好评回来,比如德国《Auto Bild》说它“堪比ID.3的升级版”,相当于给车贴了张“国际认证”的标签。 还有更实在的:欧洲版测试中低温续航保持率85%,这数据直接就能打消北方用户的顾虑。 这种“海外验证再国内落地”的模式,既省了市场教育成本,又给零跑2025年5万辆的出口目标加了把柴火。
说到产品本身,Lafa5的“一车两面”策略也挺绝。 对国内25到30岁的年轻人,它提供了荧光绿、深空灰等6种潮色,配悬浮车顶和贯穿尾灯,车里还有14.6英寸中控屏和“赛道模式”,能显示实时车速和转速,明显是冲着Z世代的颜值和娱乐需求去的。 而对欧洲四五十岁的中产家庭,它强调后备厢350升的常规容积(放倒后排能扩到1100升),标配自动泊车和自适应巡航,契合他们对实用性和安全性的看重。 这种灵活适配,让Lafa5不仅能抢国内年销80万辆的运动两厢车市场,还能在海外继续收割家庭用户。
零跑为什么能这么快推出Lafa5? 还得提它的技术底子。 零跑一直搞全域自研,核心零部件自研比例超过65%,这让它能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堆配置。 Lafa5基于LEAP3.5架构开发,连激光雷达智驾方案都成了标配。 这种自研能力,也是零跑敢在价格战激烈的新能源市场里玩差异化的底气。 现在它的产品矩阵已经形成了“B系列打实用、C系列守主流、Lafa5攻个性”的三角阵型,覆盖了从家庭到年轻群体的不同需求。
不过,零跑的快速扩张也引来一些讨论:这么高的增速能持续吗? 比如二季度月均4.8万辆的交付量,背后是供应链和产能的极限压力。 零跑没有公开具体产能数据,但行业内部推测其工厂利用率已接近饱和。 Lafa5的上市节奏之所以紧贴欧洲首发,可能也是为了趁热打铁,避免市场热度流失。 另一方面,欧洲市场的成功虽然亮眼,但Stellantis的渠道依赖度有多高? 零跑是否需要自建网络来降低风险?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要看Lafa5在国内外的实际表现才能清晰。
市场反应总是最真实的试金石。 Lafa5在国内开启预售后首日,订单量突破了3000份,其中一线城市占比超过40%,比零跑以往车型的分布明显上浮。 有用户反馈说,选择Lafa5是因为“欧洲同款”的标签降低了决策门槛。 而经销商端的信息显示,Lafa5的试驾预约中,25岁至35岁用户组占比达到七成,印证了其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 同时,零跑在8月宣布新增两条生产线,专门用于Lafa5和后续个性化车型的产能提升,预计月产能可扩充1.5万辆。 这些动作,都指向零跑对细分市场的坚决投入。
但细分市场的竞争从来都不轻松。 大众ID.3在2025年国内降价后起步价降至14万区间,比亚迪海豹EV也推出了运动版车型。 Lafa6.8秒的加速性能虽然领先,但用户实际更关心续航和充电效率。 根据零跑公布的数据,Lafa5的CLTC续航为520公里,快充30分钟可补能至80%,这一数据在同级中处于中上水平,但对比极氪X等高端车型仍有差距。 此外,零跑为Lafa5提供了5年15万公里的质保政策,比行业平均多出一年,这或许是为了强化质量可信度。
全球化布局的另一面是本地化挑战。 零跑欧洲公司员工透露,Lafa5的软件系统需要针对每个市场进行本地化适配,例如德国的自动驾驶法规要求比国内更严格,导致功能上线时间延后。 而Stellantis的销售渠道虽广,但零跑车型在网点中的展示位置和推广资源需与标致、雪铁龙等品牌竞争。 这些细节都可能影响海外销量的可持续性。
零跑的品牌转型节奏也引发关注。 从“性价比”转向“技术个性”,需要用户认知的同步转变。 2025年7月,零跑在一线城市投放了一组广告,强调Lafa5的“欧洲设计基因”和“自研技术平台”,但市场调研显示,仍有30%的潜在用户认为零跑品牌“偏中低端”。 为此,零跑在8月推出了“老车主换购Lafa5享万元补贴”的活动,试图通过现有用户池拉动高端转化。 这一策略的效果,取决于C系列和B系列车主是否有升级需求。
产品矩阵的完善背后是资源分配问题。 零跑在2025年规划了5款新车,但研发和营销资源是否足够支撑多线作战? 例如,Lafa5的上市预热周期仅三周,比行业平均短一半,部分经销商反映培训材料跟不上。 而零跑官方则表示,其模块化平台可缩短新车研发周期,Lafa5从设计到量产只用了18个月,比传统车企快40%。
市场总爱用数据说话。 零跑在2025年8月的上险量数据显示,C系列占比降至70%,B系列稳定在20%,而Lafa5预售订单占当月总订单的10%。 这一结构变化说明新品正在分流原有用户。 但细分市场的规模究竟多大? 第三方机构预测,2025年国内运动型两厢车市场规模约80万辆,而零跑目前在该领域份额几乎为零。 如果Lafa5能拿下5%的份额,就意味着年销4万辆的增量。
零跑的渠道能力也在经受考验。 截至2025年9月,零跑国内门店数突破400家,但一线城市覆盖率仍低于比亚迪和特斯拉。 为了推Lafa5,零跑在北上广深新增了20家体验店,主打“欧洲同款”体验区。 店员反馈,试驾用户最常问的问题是“这车在德国卖多少钱”,可见海外背书的作用。 但线下渠道的扩张成本高昂,零跑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营销费用同比增长120%,主要投向了新品推广。
技术自研的红利与风险并存。 零跑的LEAP3.5架构支持Lafa5的快速开发,但行业专家指出,其智驾系统仍依赖外部芯片供应商,若遇供应链波动可能影响交付。 另一方面,零跑在电池领域投资了蜂巢能源,2025年6月宣布自研电池包量产,号称成本降低15%。 这一技术若应用于Lafa5后续版本,可能进一步强化价格优势。
零跑的海外故事同样充满变量。 Stellantis集团2025年中期报告提到,零跑车型占其欧洲电动车销量的8%,但合作模式是否为独家代理尚未明确。 如果零跑未来想自建欧洲网络,投入将大幅增加。 而欧洲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较高,零跑能否长期留住用户,取决于售后服务和本地化运营。 例如,Lafa5在德国提供3年免费保养,比国内政策更优厚。
市场总在动态变化。 2025年9月,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再度升级,特斯拉Model 3降价至20万以内,直接冲击了15万以上市场。 零跑此时推出Lafa5,定价区间锚定12万至16万,看似避开了正面冲突,但竞品的降价压力可能挤压其利润空间。 零跑2025年第二季度毛利率为18%,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但业内分析认为,若价格战持续,毛利率可能回落至15%以下。
用户需求的分化也值得玩味。 零跑调研显示,Lafa5的潜在用户中,70%为男性,超过一半有燃油车驾驶经验,他们对“操控感”的需求高于续航数字。 而女性用户更关注设计细节,如车内配色和智能语音交互。 为此,Lafa5提供了定制化内饰选项,如运动座椅的荧光绿缝线。 这种精细化运营,是零跑从规模化转向个性化的关键一步。
零跑的快速崛起离不开行业大势。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政策补贴退坡后市场进入纯竞争阶段。 零跑凭借性价比和快速产品迭代卡住了身位,但头部品牌如比亚迪和特斯拉已开始布局下一代技术,如固态电池和全自动驾驶。 零跑若要在技术长跑中不掉队,需持续加大研发。 2025年其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为12%,高于行业平均的8%。
产能与销量的匹配始终是道难题。 零跑杭州工厂目前年产能为60万辆,若全年销量冲击60万目标,产能利用率需达100%。 行业人士指出,通常车企会保留10%的产能缓冲,零跑是否需扩建工厂引人关注。 此外,Lafa5的零部件供应链涉及多家欧洲供应商,如德国博世的制动系统,地缘政治因素可能带来供应风险。
零跑的渠道策略也在调整。 除了传统4S店,它加强了线上直销比例,Lafa5的首批订单中线上占比达30%。 但电动车线下体验至关重要,零跑在二三线城市的展厅多为合作模式,服务标准是否统一影响用户体验。 有用户反馈,部分地区售后响应速度慢于一线城市。
全球化不是单行道。 零跑在欧洲的成功吸引了其他中国品牌跟进,如蔚来计划2026年进入德国市场。 竞争加剧可能分流零跑的海外份额。 而国内市场,零跑还需应对新势力如哪吒和岚图的追赶,后者在2025年推出了类似定位的运动车型。
零跑的每一步都踩在行业节点上。 Lafa5的火速上市,折射出新能源市场从“量增”到“质变”的转折。 用户不再只看续航和价格,设计、个性、全球背书都成了决策因素。 零跑能否借Lafa5实现品牌跃迁,最终要看用户用钱包投票的结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