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才开幕两天,就传出件新鲜事——原本该是车企斗艳的舞台,愣是被小米抢了风头。
4月23日那天,雷军压根没出现在展台,可硬是被人潮挤得水泄不通。
你猜怎么着?
人家每天免费发5000顶原价129元的闪电黄棒球帽,直接把车展变成大型追星现场。
凌晨五点就有人带着板凳来排队,下午两点帽子全发光,连老外都举着帽子满场自拍。
这场景要是让其他车企老总看见,估计得连夜开会研究新套路。
要说小米这波操作真是绝了。
按说车展上摆几辆概念车,安排几个销售讲解参数,这才是常规操作。
可他们偏不走寻常路,把卖车的钱拿来搞周边营销。
这顶帽子看着普通,但仔细琢磨就能发现门道:黄色是小米logo的主色调,帽檐设计藏着小米汽车的流线元素,连材质都用了防晒面料——这哪是普通帽子?
分明是移动的广告牌。
更狠的是直接免费送,这可比在直播间发9.9包邮的券实在多了。
这事让我想起去年小米手机发布会,雷军说要"用互联网思维造车",当时好多人嗤之以鼻。现在看来,人家真不是吹牛。车展现场那些举着帽子拍照的年轻人,有多少是冲着车来的?但当他们把帽子戴在头上,手机对准展台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品牌传播。就像当年年轻人举着小米手机拍星空,现在轮到举着帽子拍汽车了。这种"自来水"式的传播,可比电视广告管用多了。
有业内人士算过笔账:5000顶帽子成本顶天了一百万,但车展媒体报道量至少值千万级广告费。更关键的是,这些戴着帽子的观众会自发在抖音、小红书发视频,每个点赞都是给小米汽车做的免费推广。现在年轻人都精着呢,你给他发瓶矿泉水他都得掂量下是不是要扫码关注,但送顶好看的帽子,谁会拒绝?这招比某些品牌搞"扫码领红包"高明多了,毕竟没人会为了五毛钱在车展上跟工作人员扯皮。
说到品牌营销,不得不提小米这些年的"厚脸皮"传统。从早期"为发烧而生"的极客标签,到后来"人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再到现在的"和用户交朋友",每次转型都让人看得目瞪口呆。这次车展送帽子,本质上还是那套"参与感"玩法的升级版。记得2014年小米手机4发布会,雷军穿着凡客衬衫上台,说要"让用户参与产品设计",现在看来,他们真把用户当成了产品体验官。
不过也有不同声音。有汽车行业分析师认为,这种营销方式更适合快消品,汽车作为低频高价消费品,光靠帽子很难转化。但看看现场情况,不少戴帽子的观众都在认真看车,有的还掏出手机查配置。这说明小米的"帽子战术"成功勾起了好奇心——就像超市试吃,吃过的人至少有三分之一会买。更关键的是,这波操作让小米汽车从一堆参数里跳了出来,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说到国货自信,这次事件就是最好的注脚。十年前车展上抢镜的还是合资品牌,现在主角换成了国产新能源车。但真正让人振奋的不是数据增长,而是消费者自发的认可。现场有个细节:几个外国经销商模样的人,对着帽子研究了半天,用翻译软件问工作人员能不能网购。这让人想起当年老外抢购华为Mate系列的热潮。当国货能让人主动"安利"给外国人,才是真正的品牌自信。
当然,也有人担心这是"网红式营销"。但换个角度想,现在年轻人谁不爱逛主题乐园?车展正在从"看车的地方"变成"体验的地方"。小米把展台变成潮流打卡点,何尝不是对传统车展模式的一种颠覆?就像宜家把样板间做成网红景点,小米也在重新定义车展的价值——不一定要看多少新车,但要刷够社交平台。
回过头看整个事件,最值得玩味的是雷军的缺席。按说这种大场面,老板站台才显得重视。但人家偏不,反而用周边产品把场子搞得更热。这或许说明小米已经度过了"雷军依赖症"阶段,品牌有了自主吸引力。就像苹果发布会库克出场都没人喊"Are you OK",真正的品牌自信,是即便创始人不在,产品照样能说话。
车展还在继续,但小米的帽子已经成了社交货币。有人晒出戴着帽子在展车前的合影,有人说要集齐小米汽车周边,还有企业行政在群里问能不能团购。这些自发行为,恰恰印证了那句老话:用户要的不是便宜,而是占便宜的感觉。当一顶帽子能让陌生人主动帮你拍照,当普通消费者变成品牌传播者,这才是最高明的营销。
最后想问问各位看官:要是你去了上海车展,会冲着帽子去领,还是真对小米汽车感兴趣?又或者你觉得这种营销方式能持久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说不定下回小米发周边,咱们还能凑个热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