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的门口,阳光和热浪像不期而至的流量,拥堵在一同涌动的人群里。黑色B01挡在展台中央,镀铬标识反射着刺眼的光线。几步外,C11的AR-HUD影像隔着玻璃恍若悬空,正好被一次性杯子的咖啡渍点缀得有些生活气。对我来说,每一台新上市的车都是一场没有案发时间的“事故”,展会现场的“证据”无处不在——从展车漆面被小孩手指抹出的一道道油腻痕迹,到围观者手机屏幕上满是价格和参数对比的截图。这一切,像是等待现场勘查的蛛丝马迹,提醒我,每一项技术创新,归根结底都得通过市场这只“放大镜”检验真假虚实。
如果有一天,你走进展会,在某台车前被机器人销售员用AR投影“扫”了个全身,请问你会先为科技震惊、为价格心动,还是心生一丝被偷窥的不安?10万出头的售价、激光雷达、AR黑科技,一切听起来仿佛有点不真实——就像大街上看到一只骑共享单车的猫,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可销量和利润就是证据链最直接的呈现。221664台上半年交付量,0.3亿净利润转正。这些数字,比线下观众的尖叫声更实在,是零跑“逆袭剧本”里,暂时不可反驳的“现场勘查报告”。
B01这辆小钢炮,自上市第一周2000辆的成绩之后一路高歌,直接冲击了紧凑级市场的红盘。9月1日前,#某车帝#销量热度榜单更新,B01如果能继续坐稳头把交椅,那“紧凑型车新纪录”这顶帽子基本很难摘下。而现场围观的买家,有些是冲着“便宜有激光雷达”来的,有些是冲着“终于有新能源车像燃油车那么皮实”的滤镜。“10万级智能车”这个概念前几年听起来更像是段子,今年竟成了主流赛道里的一声霹雳。
B10呢?真有点看头。翁通公司(玛莎拉蒂底盘团队)调整过的悬挂,酷得像西装里的老烟斗。轧过展馆门口花坛边松散井盖那一下,底盘几乎毫无波澜。如果你曾经夜里在成都二环路上“飞过”宽窄巷子的下水道井盖,大概能明白“如履平地”对体验的提升有多大。配上新发布的多巴胺车色,说得浪漫点,是让人内分泌微微波澜;说得现实点,是只要你不戴口罩,就能在人海里“被看见”。续航实测84.68%达成率,别看小数点一打头,实际上用油耗成本算下来,就连隔壁保有量最高的合资油车,都要被“碾压得俯首称臣”——只不过,燃油还是涨价快,电费家里横着走。
C11这台,给我的观感有点儿滑稽。AR-HUD号称“重新定义人车交互”,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次人和屏幕的心理攻防:盲区影像直接飞到前风挡上,下一步是不是把车内乘客小动作也一并“投射”给主驾驶?“直观操作设计”当然是进步,可我还是喜欢那种摸索物理按钮的仪式感——虽然大厂都在搞“去按键”,但我发誓按键的咔哒声,比绝大多数电子音效厚重。对于不擅长智能设备的长辈,零跑的UI已经足够“大众友好”。可汽车智能化这场战役,终究要靠真实路况检验,一场秋雨后前风挡雾蒙蒙的夜晚,AR-HUD还靠谱吗?这个问题,我暂且打个问号,等它在出租车司机手下多熬几夜试试。
零跑2025上半年利润转正,行业朋友群里炸开了锅。有人调侃:几年靠低价抢市场,现在好歹不是“赔钱赚吆喝”的精神股东了。价格屠夫变身技术输出者,听上去是个发展路线的剧本,实际上还是市场和技术试错的博弈。10-20万区间,B01/B10/C11铺开的棋局,无非是想把每一个“刚需”用户全部收入囊中。从工程师到创业者,无数业内人嘴里“技术平权”的口号,其实更像是喊“警察抓小偷”的路人,等自己真的挤进了卖方市场,才知道配齐SCU、激光雷达、AR-HUD比拍桌子吵架更费脑筋。
不得不说,零跑这次确实把“巨大的科技冲击”搞得像夜宵摊烤生蚝——明面炫酷,背后拼的是供应链和耐用性。在一众新势力还为毛利率挣扎时,谁敢拍胸脯说,“我不靠增配降价了?”行业惯例是激进发布会上风头无两,半年报一出,骨头里藏着寒气。利润的“转正”,意味着生死线上多了份喘息,但距离彻底安全,还有段距离。有段子说,新势力造车像刑侦破案,只要证据没有指向“危险驾驶”,你就能拥抱明天。只不过,明天早晨八点能不能起来,还得看头一天夜里的失眠程度。
我当然也想乐观点给行业定性——比如说,AR-HUD真能让驾驶变得更智能安全、10万级激光雷达终结交通事故……但凡经历过几次“半夜APP死机”、路况识别失灵,“黑科技”二字终究显得没那么浪漫。车展现场的火热过后,又有多少人能带着冷静的理性,回到4S店把价格、性能、体验一条条抠出对比?
所以,你愿意为激光雷达和AR-HUD花10万,还是觉得到手才是道上硬通货?当越来越多的科技走进生活,你会甘愿成为时代的“实验者”,还是继续骑着老旧燃油车,在人群中保持隐身?这道选择题,答案怕是要等下一个“财报季”才能敲定。你说呢?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