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全球副总裁竟然是的女性,还是个中国人,谁能想到呢?她是马斯克的得力助手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企业的女高管一出场,评论区都炸了。不是惊叹她的履历,而是震惊她居然能爬到那儿。特斯拉的全球副总裁陶琳,就是这样的例子。

特斯拉的全球副总裁竟然是的女性,还是个中国人,谁能想到呢?她是马斯克的得力助手-有驾

我第一次看到她的资料时也愣了一下。重庆人,北京大学毕业,光华管理学院MBA,今年41岁。马斯克手下的得力助手,管着特斯拉大中华区的公共关系、品牌和市场,还直接推动了上海超级工厂落地。工厂从一片空地到投产只用了10个月,这在全球工业史上都算是奇迹。这不是我瞎说,是特斯拉自己在财报里写的。

2014年特斯拉刚进中国,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这车又贵又傲慢,销售点冷清得像艺术馆。陶琳那年加入,带着一点“本土通”的使命感。她知道中国人不光看产品,还看面子、看体验。于是特斯拉开始改口,学会跟用户说人话,活动、媒体、公关一整套下来,形象彻底翻盘。

特斯拉的全球副总裁竟然是的女性,还是个中国人,谁能想到呢?她是马斯克的得力助手-有驾

我查了下数据。2019年特斯拉在中国卖了3.7万辆,到2023年是60多万辆,占全球销量的四成。这数字不是随口编的,来自特斯拉公开年报。中国市场已经成了特斯拉的命脉,背后站的正是陶琳。她不只是做传播,更像是在重新定义马斯克在中国的发声方式。

说实话,她那次“刹车门”事件我也看得一头火。2021年上海车展,一位车主维权站上车顶,现场闹得不行。特斯拉第一时间回应“拒绝妥协”,舆论直接炸锅。陶琳当时的回应让人觉得强硬过头,社交平台一边倒骂她。可她后来迅速调整策略,低调道歉、主动沟通、请专家检测。事情才算慢慢压下去。那次之后,特斯拉在中国学会了什么叫“面子工程”,也更明白舆论不是靠产品质量就能赢的。

特斯拉的全球副总裁竟然是的女性,还是个中国人,谁能想到呢?她是马斯克的得力助手-有驾

但我更佩服的是她后来那句话。2025年,比亚迪在欧洲销量超越特斯拉,上半年卖了6.8万辆,特斯拉只有4.2万辆。7月更惨,同比暴跌42.4%,只卖出6600台。而比亚迪卖了9698台。媒体都在嘲特斯拉“跌下神坛”,陶琳的回应却是:特斯拉就像一个学习很好但不善于社交的小朋友。她这话挺妙,不解释、不否认,只是轻轻把焦点挪回产品。这种公关姿态,换别人可能早慌了,她反而显得稳。

你想啊,一个女人,带着中国背景,在马斯克那种强控制欲的体系里还能一路升上全球副总裁,这本身就说明她有多懂游戏规则。马斯克是技术狂人,但特斯拉能在中国活下来,靠的不是技术,而是能让中国人愿意掏钱买单的那一层文化理解。陶琳就是那个桥梁。

特斯拉的全球副总裁竟然是的女性,还是个中国人,谁能想到呢?她是马斯克的得力助手-有驾

可矛盾也摆在那儿。特斯拉在全球范围的销量增速在放缓,中国市场趋于饱和,竞争越来越激烈。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一个比一个拼命。陶琳的角色,也许更像一个在夹缝中维稳的操盘手。她既要维持马斯克的“科技神话”,又要安抚本土舆论,还要在内部压成本、提销量。她能做到今天,除了聪明,还有胆子。

我反而在想,为什么我们对女高管的评价总是夹着点意外。好像女性一旦做到高位,就成了新闻。可看看数据吧,2024年《财富》全球500强女性CEO比例是10.8%,是史上最高,但依然不到九十分之一。这才是问题。陶琳不是“例外”,她只是被看成了“例外”。

也许马斯克选她,不是因为她是女性,而是她能解决他在中国最棘手的事。她能在10个月让超级工厂落地,能把90%以上零部件实现本土化,这种执行力放在任何人身上都得升。她的存在,让特斯拉的中国故事更像一场合作,而不是征服。

特斯拉的全球副总裁竟然是的女性,还是个中国人,谁能想到呢?她是马斯克的得力助手-有驾

我现在再看那句“小朋友”比喻,倒觉得挺有意思。她明白自己不能硬怼市场,也不能低头认输。她就是在夹着笑意地提醒大家:特斯拉的故事还没完,但下半场不是靠马斯克一个人演了。

你说,这样的人,在今天的商业世界里,到底是“例外”,还是越来越多的“新常态”?#深度好文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